唐山市地税局帮扶阜平县小花沟村纪实
运料机、装载机轰鸣着往来穿梭,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抹沙土、砌石料。记者日前来到阜平县小花沟村修路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呈现眼前。市地税局工作组来到阜平县小花沟村后,充分发挥部门优势,为全村的整体面貌和村民生活带来了质的变化,一场“内外因”相结合的创新式扶贫行动强势铺开。 筑起村里的“连心路” 阜平县东南角的小花沟村下辖上小花沟村、下小花沟村和贾牛镇村3个小自然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共有148户,502口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的收入。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472元,属国家级贫困村。 今年2月份,市地税局工作组入村后马上进入角色,广泛进行入户走访和座谈了解,收集村民普遍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表示村里的路不好走,这成了他们出行的一大难题。”市地税局副调研员、驻村工作组组长王铁良告诉记者,修路是他们驻村的第一项工作。 小花沟村多年来没有公路,村民外出只能沿着崎岖的山路缓慢前行。现在一座能承载40吨重量的桥已经修好,路也通了,孩子上学、村民外出都方便了很多。 引进“扶贫羊”输血变造血 打深水井、筹建村民活动中心、提高供电能力,几个月来,工作组的努力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然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王铁良意识到,帮扶工作不是一味地输血,增强村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当务之急。 村子四面环山,没有平地,属于库区移民村。全村耕地面积仅28亩,以杂粮为主,山坡则种植枣树和少量核桃树,仅有几户人家小规模养羊。“村里土地资源短缺,光靠地里的产出,村民是‘刨’不出好生活的。”王铁良说,不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村民就难以致富。通过走访养殖户和查阅相关资料,工作组发现羊的饲养成本低、周期短易见效、资金周转快,适宜当地资源短缺、村民经验少的现状。 看到新路子,工作组一行立刻决定兵分几路,跑办养殖羊的各种前期手续。然而问题接踵而来:虽然村民们对养殖羊充满了期待,但没人敢去尝试。工作组便聘请了养殖业专家,采取让先富带动后富的形式,对小部分有养殖羊意愿的村民进行培训。为有效、合理利用闲置非耕地,村委会对辖区内所有非耕地实行统一管理和规划,为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场地。 在村子半山腰开凿出来的空地上,记者看到了8排用彩钢板打造的崭新羊圈,几百只育肥羊正埋头吃饲料。今年4月,工作组带动20多户村民投入了养殖业。“小羊羔和育肥羊比较适合当地的环境,我们带着村民去内蒙古先采购了几百只羊,再过几个月,羊就可以出栏卖钱了。”王铁良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羊的长势很好,而且工作组与收购企业签订了协议,不愁销量问题,“预计每户每年羊出栏量可达到2000只,村民的收入可以实现成倍增长了。” 为了确保“扶贫羊”在工作组撤离后不“断奶”,村里成立了4个合作社,高薪聘请了两位专家对该养殖项目实施统一指导,使原先由工作组维系的产业项目提升为靠市场维系,实现扶贫项目成功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明白卡搭建“便民桥” 院子里满是灰尘,墙壁漆黑,家具破损,没有一样家用电器,在这样的环境中,65岁的赵利顺和老伴已经生活了几十年。赵利顺告诉记者,自己的两儿一女均已成家,在外地打工常年不能回家,自己与70岁的老伴相依为命。赵利顺和老伴每年的收入不足千元,而且他们身体都不好,每个月还要吃几百元钱的药,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王铁良在走访中得知,令老人感到沮丧的其实不光是贫穷,更重要的是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老王一有空儿就带上家乡的酒和小菜过来陪我边喝边聊,给我讲他身边的趣事。”赵利顺告诉记者,他总是盼着王铁良能到家里来坐坐,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记者了解到,天生善谈的王铁良已经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大家不论年龄大小,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王”。 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上帮助乡亲们,王铁良还自制了“明白卡”,名片大小的卡片上印有他自己的联系电话和工作内容,分发给所有的村民。“小孩闹病、邻里矛盾、婚庆丧葬之类的事儿,乡亲们都少不了给我打电话请求帮忙。”王铁良自豪地说,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对他已经由原来的排斥变成了依赖,“只要是乡亲们的事儿,我绝对随叫随到!” 为丰富村民生活,工作组筹建了可供村民上网、看电视、放电影、搞演出、阅读书籍的村民中心。如今,晚饭时间一过,平静的山村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幼到三岁,长至八旬,大家聚集在村民中心空场上翩翩起舞、尽情欢歌。 |
关键词:帮扶,贫困,修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