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健康 > 健康资讯

“春捂”有讲究 有度才健康

来源: 唐山市中医医院  作者:史爱华 王清贤
2021-03-03 09:40:05
分享: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因为春季室内外的温差较大,温度起伏让人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若此时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疾病。因此,春天到了也不要急着脱掉棉衣哟,需要适当“捂一捂”。 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王清贤介绍:事皆有度,“春捂”也是如此,过犹不及,自受其害。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适度的春季养生,才能为健康打好基础。

  “春捂”主要捂哪里

  头部:头部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手三阳经脉与足三阳经脉均聚会于头部,因寒能伤阳,所以风寒之邪总是先侵袭人体的头部,因此头部尤其是后脑避风尤为重要。在初春时节,应该戴帽子以减少热量从头部散失;洗发洗澡以后应该擦干,不能当风直吹;注意耳朵的保暖;多做干洗脸的动作,双手搓热快速按摩双面颊,揉捏双耳,搓热脖颈。

  肺部: 肺部,中医的经典《内经》说:“肺主卫,外合皮毛”。卫气是我们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御线,而卫气就归肺来管。如果衣物单薄,风寒袭肺导致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咳嗽,常见症状有咳嗽声音很重,流清鼻涕,同时还伴有时不时的喷嚏。

  腹部: 肝、脾、肾三个重要的脏器都包含在腹部不同的部

  位,腹部受寒也会严重影响到这些脏器。受寒常见症状有胃肠炎、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宫寒、情绪不稳定等。

  要少穿低腰裤、露脐装。

  双脚:脚下为阴脉所聚,阴所常盛。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容易遭到风寒侵袭。经常搓脚、热水泡脚能使脚部快速温暖,有效预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绞痛等疾病。

  膝盖:膝为筋之府,寒则易于挛急,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多捂膝盖可以加强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必要时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腰部:腰为肾之腑,肾喜温恶寒。腰部因为弯腰、转身等动作导致排热较多,非常容易着凉,容易出现腰部酸软、尿频、困倦疲乏等症状。

  “春捂”也要因人而异

  “春捂绝不是乱捂。”王清贤强调,春季人体内阳气向上外发,若捂过了头,体内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引发春火,患上风热感冒、鼻出血等。

  《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老人体质偏弱,穿着理应保暖点,衣减不要太快,尽量慢慢减。

  很多宝妈认为春天气温变化大,捂着点儿好,然而宝宝皮

  肤较薄,皮脂腺的发育不完善,皮肤抵抗力弱,一味的捂着,来不及增减衣物,很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2周。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小孩、体质偏寒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而体热者可以少捂几天。“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不出汗为宜。春季,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如果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1-2周,就可以解除春捂了。

  “春捂”并不适合所有城市。部分南方城市即使感觉寒冷时,平均气温依然处于10℃以上,做到基础保暖就可,不需要刻意捂着。

  关于“春捂”,王清贤副主任提醒大家:“春捂”得法,养生有效,恰当为之。老人、孩子、体弱和患各种慢性病的人,特别应注意防寒保暖,棉衣不可脱得太早;日常饮食应以食养为原则;居室要保持清洁,常开门窗,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平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春捂”要有度,既要坚持“春捂”,又要防止衣着过多,使机体的抗寒能力降低,出汗后稍一受凉而易导致感冒。总之,“春捂”要顺应阳气的升发,增强人体正气,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

关键词:健康,养生责任编辑:杜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