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唐山频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唐山频道>>县域动态

迁安职教中心服务市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纪实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20 09:4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品牌创建看职中

  —迁安市职教中心服务市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田艳林)今年9月和11月,国家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和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高度点评了迁安教育发展,尤其对迁安职教中心褒奖有加,称迁安职业教育已走在了全国前列。一个县级职中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迁安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凌志杰坦言:“30年来,迁安职教中心紧贴市域产业转型调整发展步伐,探索出了办学对接市场、专业对接产业、人才培养对接岗位需求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形成了独具迁安职教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式大职教发展格局,有力助推了市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看点一

  对接产业

  致力寻求“同频共振”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迁安已形成了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包装建材、煤化工、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电子信息五大超百亿元产业板块。转型步伐的提速,给迁安职教提出了更高要求。迁安职中决策层集思广益,敏锐确定了“瞄准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目标,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蓝领培训基地,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发展定位。基于这一思考,学校结合重点建设专业和项目教学实际,开设了钢铁冶炼、装备制造、机电仪表、现代服务、现代农业、印刷包装等六大类18个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出大批适合迁安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使学校成为了迁安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蓝领资源储备库。与此同时,学校将职业教育融入园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教学系部将人才培养充分融入产业链条,并根据自身基础条件,明晰发展定位,依托核心主干专业,有机整合相关专业;学校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预警、退出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稳步拓展专业方向。各系部依托师资、场地、设施等优势,落实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与本市及周边县区同类学校、培训机构或就业中介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建立钢铁冶炼、机电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创业培训中心和安全生产培训中心,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并利用校园网建立专业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各专业群不同特点,形成不同的专业集群特色,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看点二

  多元合作

  顺势打造“无墙学校”

  近年来,迁安职中积极对接行业、企业、乡村、院校,不断扩大对外合作培训,积极适应市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大力组织开展“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把职业教育办成了真正面向社会、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无墙校园”。

  以助力“创新智城”建设为目标,迁安职中依托行业组建了职业培训中心,加强区域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确立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机构设置上,充分体现教产对接,长短并进的理念,该校与唐山市人社局,迁安市就业局、安监局、财政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各类技术培训24项,安全培训8大类,拓宽了办学渠道,形成与行业无缝对接的长短并进办学格局,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几年来,该校开展的“阳光工程”等活动累计培训逾2万人,其中5000余人找到了合适工作。2010年,该校与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按照相互依托、资源共享模式,成功共建了迁安职教园区,通过与涞源、青龙等6所职校合作,成功吸引域外学子来迁学习就业。

  看点三:送教下乡

  助力农村“经济洼地”

  有识之士认为:职业教育要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要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增强服务“三农”能力。迁安职中人深谙此理。近年来,学校以“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把其中的优秀者培养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增收带头人”为目的,“送教下乡”活动精彩纷呈,共在全市14个镇乡、43个村招收4035名农民学员,把科技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为农民播种了科技增收火种。与此同时,该校还在教学点的建设上以“一村一品,一点一色”为原则,开设了农村经济、种植、养殖以及旅游餐饮服务等专业,把农民最需要的专业知识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近3年,该校招收农业类中专班2575人,举办涉农培训43期,助力农民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

  为提高“送教下乡”活动质量,该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功打造出了一支专兼结合、实至名归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3年,该校171人进企业轮岗实践,实现了专业生产与教学的紧密结合;23人在相关行业协会任职、129人参加了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使各专业紧紧扣住行业发展的脉搏,实现了与行业的一体化联动。123位专家进校园,使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技能大赛每年一次,搭建起教师间互动提高平台,教师水平明显提高,“双师型”比例达到93.84%,省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26人。

  看点四:校企联姻

  创新机制“点石成金”

  近年来,迁安职中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渠道,牵头成立迁安市蔬菜技术承包集团、迁安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上海钢联迁安职教中心钢铁培训与咨询学校,并参与组建了河北省现代农业、机电技术、钢铁冶炼等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充分发挥迁安是全省唯一拥有3家省级产业聚集区的县(市)这一地域优势,大力开展与各大产业园区的合作。学校按企业需要量身定做人才,企业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共同搭建起合作共赢的空间。学校与首钢迁钢等市内外6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招生、实习、就业一条龙。尝试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与正元包装以股份合作形式办印刷包装专业,与津唐铸管以股份合作办产业形式在校内建设数控加工中心,与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中国钢铁企业总裁培训基地、钢铁培训与咨询学校。今年,该校还与世界500强企业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成立了后备机长培训班,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开辟了该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全新模式。最近,该校与该市思文科德薄板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成功实现了与上海钢联合作办学,促进了迁安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了大批适合迁安企业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为使校企合作收到最佳效益,该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展开理实一体教学,开发出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理实一体的教材;建立定期校企互动机制,与合作企业形成合作共生体;成立了由对口高校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配套的教训运行计划,改理论、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过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连续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8%。仅去年,学校就为各大企业累计培育员工近4000人。

  迁安职中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赢来了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大幅提升。1983年建校初始,十几间房、七八名教师,现有职教工达460人,在校生近7000人;建校时只招农学专业2个平行教学班,现在共拥有全日制、半工半读、成人函授、各类短期培训、各类学生超万人;30年为社会培养了3.8万名全日制毕业生,72万迁安人中有11万人到职中接受过培训;国家级示范性建设、设施农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机械专业校企合作以及机械加工实训楼等项目共获得中央、省财政支持2500万元;过去名不见经传,如今“国家级重点校”“国家级示范性学校”两袍加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毗邻奥体中心的新职教中心西南两侧目前还没有围墙,校区内绿化、硬化还在进行时,机加工中心机械设备还没有按计划配套安装到位,需要完善的附属设施还有很多,但这些,丝毫挡不住迁安职中人创建“大品牌”的豪迈脚步。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让迁安因职教而精彩!

  短评30年,迁安职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迁安职中走过30年,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层面的、深刻的。

  核心问题要在不断探索中得到解决。30年,先后有8人任迁安职中常务副校长。无论哪一届,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期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他们很好地解决了职教中心为什么办、办与不办、怎么办的核心问题。迁安职中的实践有力地证明: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30年的办学积淀,为迁安职中进入创建品牌阶段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实践和物质基础。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农科结合、服务“三农”,到本世纪初的面向市场办学、推行校企合作,无不彰显迁安职中教学理念创新的精髓,眼下致力于推进的与产业转型发展对接的办学机制、与市场对接的就业机制、长短并进多元合作的发展机制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培养机制更让迁安职中在国内职教名声远扬。不仅仅是办学理念,近年来迁安职中“以项目争取上级奖金”的有益探索令他们自己备感欣慰。实事上,项目包装建设为学校注入的活力远不止争取到的资金本身。

  创建品牌,适逢其时。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调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为教育特别是职教指明了方向。当前,教育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大教育”需要“大品牌”, “大品牌”才能赢得大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大品牌”意识,跳出河北、放眼世界,大胆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像迁安抓职教那样,寻求突破点,全国找位置;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在普职合理配置、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出实策;领导决策层更应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在政策支撑、资金保证等方面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唤起职教工作者更大的工作热情,为建设美丽唐山贡献聪明才智。

关键词:职教中心,服务,经济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