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位于长城脚下,燕山南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着“中国轩辕黄帝姓氏文化之乡”之称,地属浅山丘陵区,三面环山,城区内“三山拱卫、两河环绕”,14平方公里的大湖美景镶嵌其中,“一横三纵”生态绿道连接城乡,贯穿全城。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77.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先后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和世界健康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是首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中唯一的县级市、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单位。
去年以来,迁安紧紧围绕唐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安排,进一步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福祉,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建设目标。
努力构建全方位生态屏障
迁安市,依矿而起、因钢而兴。近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主线,以建设“魅力水城、绿色迁安”为目标,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涵养修复,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攻坚、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国土绿化攻坚行动,构建全方位生态屏障,努力打造资源城市转型的中国范例。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2018年,迁安市以“两路、两山、一城企、一村镇”绿化为重点,本着“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最大限度地扩大绿化面积”的思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激发全社会造林积极性,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三年攻坚行动。全年已完成人工造林2.7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在造林绿化过程中,创新“三大机制”。一是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努力构建以市场化为主体的造林绿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造林大户等通过土地流转或承包形式,实施大规模集中连片造林,收到了“主体得益,政府得绿”的效果。二是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为避免“重栽植、轻管护”,坚持“先造后补、以奖代补”,在项目初期给予小额补助,助推项目实施,三年后视成效给予奖补。市财政每年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近8000万元,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形:引导企业、合作社、大户通过流转或承包的形式在基本农田以外的适宜发展林业区域大规模造林;鼓励对高山远山营造以松柏为优势树种的水土保持林和实施封山育林;鼓励精品经济林示范工程经营主体实行优质高产高效管理;鼓励争创林业龙头企业;对达到《唐山市创建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实施方案》要求建设森林村镇进行奖补。三是创新技术支持机制。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段,跟班作业,指导项目实施营造乔灌花草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结合、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结合、景观与乡土树种结合的绿化美化格局,形成绿化美化靓丽景观;坚持贴近自然、原生态造林绿化理念,尽量保留原有植被,最大限度降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生态环境优美和谐。
严格责任落实,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是盯住重点严加防范。将全市防火区域确定为“9乡3片6线11点”。二是预防为先,死看死守。织密监管网络,严格管控野外火源,严禁一切火种进入山林;压实监管责任,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森林消防微信平台,开展各类防火宣传活动,树立防火宣传牌60个,累计下发《防火戒严令》5000张,群发防火警示短信1300余条。三是强化指挥提升能力,完备指挥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组织扑救。提升扑救能力。组建153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在全市范围内聘请护林员604人,重点镇乡均配备了15人以上的半专业队伍。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加强野生鸟类保护的工作方案和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组织森林公安、农牧等部门,整治乱捕滥猎、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组织参与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先后救助苍鹰等二级保护禽类32只、小型鸟雀60多只。目前,该市有珍稀保护动物21种,龙山附近有各类鹭鸟800多只,锦江周边栖息着我国位置最北的野生八哥群300多只。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围绕猎捕、运输、销售三个环节,探索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常态化机制。与餐饮单位签订不经营野生动物责任书,从根本上阻止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揽山入城,拥湖亲水;依山就势,借势造景。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巅到湖泊,从广场到庭院,片片翠绿点染着迁安锦绣大地,绿色已成为美丽迁安的一种品质。
迁安结合自然风貌和人文底蕴,按照“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楼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思路,以城区街道绿化为骨架,以居住区绿化、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以单位庭院和厂矿绿化为突破,大力实施规划建绿、项目带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筑景添绿、整治增绿工程,形成了“一街一风格、一路一景色、一地一造型”的绿化美化效果。“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城在山中环抱、市在林中建造、水在城中环绕 ”的生态园林景观正在成为现实。
城市“拥抱着森林”。全市林地面积迅速增加,基本形成了“五大”生态体系:一是长城沿线和西部山区20万亩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绿色水保生态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丘陵花果山的奋斗目标;二是国道、省道、市道、乡道两侧以风景林带为主体的10万亩绿色通道生态体系,实现了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的目标;三是滦河、青龙河、沙河等大小河流两侧以速生丰产林为主体的10万亩防风固沙绿色防护生态体系,实现了固沙源、保水源、增财源的治理目标和三大河流的防洪能力;四是平原、沙地、坡坎10万亩以林带、林网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绿色保护生态体系,做到了因害设防、随方就圆,网、带、片、点相结合,林、果、桑相结合,以林护农,协调发展;五是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体的10万亩乡村绿色 人居环境生态体系,达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目标。
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创森过程中,该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营造了全民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使人民群众增强了对创森工作的认同感、荣誉感,提高了知晓率与支持率。
精心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系列活动,倡导广大市民争做一名绿色生态文明的播种者和建设者。3月27日上午,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党员干部在东沙河上庄乡小望都庄村段东岸开展了集中义务植树活动,栽植了速生杨近万棵。驻迁企业单位、各镇乡同步组织植树活动,全市共植树100万余株。截止到2018年,全市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800多万人次,栽植树木1876.3万株。
开展创森知识竞赛活动。7月底,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知识,迁安市组织开展了集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身的创森知识竞赛活动,共有40个单位参加,参与答题人数达5000余人次。
举办创建森林城市文艺演出。9月19日,迁安市举办了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主题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场晚会,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唐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心。
组织创森知识竞赛网络答题活动。呼吁全市人民参与唐山林业网、唐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网、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林业官微等平台网络答题活动。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迁安依托生态观光园、采摘园开展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研发,建设农资和特色农业产品集散平台,扩展特色优质林果产品销售方式,建设“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林业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通过与林业院校和高效优质种植基地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新品种16个、新技术4项,采取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林业局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林果技术培训班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帮助果农解决各类技术难题50多个,培育了建昌营镇闫场村板栗精品园、大崔庄镇大庄村苹果精品园等一批优良高效的林果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
将发展林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坚持“行政推动不强迫、政策拉动靠自愿、利益驱动增活力”的方针,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产业,形成了北部山区长城沿线、西部低山丘陵区、东部平原区三大果品生产基地,呈现出了“松柏戴帽、果树缠腰”的绿化格局。2018年迁安果品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45万吨,果品产值达3.3亿,基本实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按照“旅游串线、农业布点、绿道为藤、顺藤结瓜 ”的思路,市政府投资2亿元规划建设了总长138公里的“一横三纵”四条生态绿道建设,并依托绿道两侧丰富的果品资源和森林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和综合开发,打造生态观光精品线路,建设了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和农庄16个,各类采摘园、垂钓园、观光园95个,景点景区31个、特色民俗旅游接待村8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6家,国家AAA级以上景区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真正把四条生态廊道打造成了迁安发展旅游经济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农民致富增收之道。先后举办了中法休闲农业论坛、全国自行车冠军赛总决赛、中国迁安长城万人徒步大会、中国迁安国际山地越野马拉松等重大活动。201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58.65亿元,其中森林旅游产值2.2亿元。
如今的迁安,村村林木环绕,路路绿树成行,山山披上绿妆。绿水青山给农民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态优势逐渐转化成为了产业优势、文化优势。新时代,新征程,迁安必将用最美的画笔描绘出生态文明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