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唐关注 > 今日要闻

纪实丨风行川西北——戊子纪事(第二章 有一种信心是关注)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王伊明
2023-04-15 18:37:00
分享:

  随后的几天里,唐山又相继派出了专家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和防疫队,由骨科专家、救护专家、防疫专家、规划建筑专家和当年唐山抗震救灾指挥人员、善于做群众安抚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专家组,先后到湔江上游水库、北川县、安县等地帮助指导抗震救灾。

  尤其是应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派一支能够做灾区群众心理安抚工作的队伍入川的请求,前线指挥部立即组织了由开滦精神康复中心等唐山市内一流的心理专家和唐山地震孤儿组成的14人专家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分队,对受灾群众的安抚疏导工作迅速展开。

  一切都是从那一刻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切都蕴含着友谊、真诚、博爱,都是无数动人故事的集结。

  5月12日傍晚,河北唐山。汶川地震午后传来的消息还没有惊醒周一刚刚开始忙碌的人们,一条群发短信却让唐山消防支队每一位消防战士感受到肩上担子的分量。

  支队以职业的敏感与责任,第一时间向全体官兵通报了灾情,并动员全体官兵做好赴川救援的各项准备。每名官兵都懂得,在和平年代,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需就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工作与责任。

  与此同时,数万唐山医疗战线上的“白衣天使”一级待命,期待一展身手;唐山标志性的企业——开滦煤矿也启动了应急响应,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中,有一队开滦人最优秀的儿女——矿山救护队,此刻,全体救护队员随时准备出发;远在唐山县区的宋志永是从收音机里得到消息的。前几年,在抗击南方风雪中,宋志永和他的十三名农村兄弟成为唐山的大爱标志。此时,他和他的“十三义士”也做好了救灾的准备。

  5月13日晚,唐山市委、市政府按上级部署,组织由医疗队、开滦救护队、宋志永爱心小分队和唐山消防支队等组成的赴川救援队陆续在首都机场集结。

  唐山,一支由医疗、救护等组成的大军最早将唐山人的救灾足迹印在了巴蜀大地。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快速反应,思想发动、组织领导、组织实施按部就班、通达顺畅。

  唐山救灾,午夜序幕,完美经典。

  救灾队伍从绵阳南郊机场出来,天一直在下雨。雨不大,但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先时路上还能看到当地的市民驻足致意的场景,进入平武县境,看到的便都是迎面而来的灾民了。他们脸上身上满是污渍和伤痕。从他们惊恐的眼神里,队员们已预感到这次灾情的重大。道路也很快被泥石流、山体滑坡造成的大量石块堵塞。

  蜀道难,抬头见山不见天,低头见水不见路,险却风景很美。但现在,美景已被恐惧代替了,余震仍在不断发生,昔日平坦的山间公路已面目全非了,不时还会发现路边被巨石压扁或掀翻的车辆。高耸的桥梁断了,粗大的桥墩折了,160公里路程,已整整走了四个小时,而按上级部署的目标,还在10公里之外。

  这10公里也许是许多人一生中最艰难的路程了,天也大黑了,撤离的老百姓们都看不到了,只有山路弯曲狭窄,碎石随风滚落。只有那橙色的救灾队伍和红色的爱心标志在蜿蜒的山路之上,缓慢而坚定地向前。

  队员们要背特勤装备器材,要背帐篷、被褥、药品、医疗器材,要带全救援设备,每个人身上都至少负重50公斤,而且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饭了。衣服早已湿透了,肩膀也开始红肿了,向前,再向前,一定要赶到目标南坝镇!队员们甚至总结出“险要路段细观察,少量分散快通过”的通行方法,抢在两次塌方之间奋勇向前。

  “抬头只见山不见天,因为路是在山里掏出来的;低头只见水不见路,因为河水比路宽得多。”如今山塌了,哪里还有路?在不断塌方的地带行进10公里,队员们终于抵达了隔水相望的重灾区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在一条无法越过的大河——涪江边待命,这是救援队伍在灾区度过的第一个夜晚,也是唐山人对震后南坝的第一印象。

  那是个没有帐篷、没有炊烟、四五个人盖一床被子的夜晚,官兵们席地而眠。凌晨时,被褥就拧出了水……但他们来不及感叹,来不及吃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先遣侦察的同志一身泥水回来,报告了队员们将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局面:那座川西北的重镇超过20000常住人口、85%以上房屋倒塌、断水、断电、通信中断。

  听到这里,队员们的心都碎了。

  而当初步勘察的结果迅速传到唐山市区,一种更大的震惊所引发的爱的席卷,也迅速升温了。(文字、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关键词:南坝镇,唐山市,纪实责任编辑: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