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农历戊子年,汶川大地震。
2000公里外的河北唐山,从政府到普通市民,两年里,又一次自觉地沉浸在对灾区的无私救助和奉献的恢复建设中。
那也许是720万唐山人甚至整个中国和平年代最拉风的一次全员持续的感动!而3600名唐山建设者抛家舍业,在悲怆、破碎的异乡,持续了近两年繁重而寂寞的援建生活,更令人感慨无限。
我感受了最初的唐山的激情四射和国家的豪迈自信,并在两年后唐山援建接近尾声时,以记者、作家的身份,两次赴川,协助南坝镇江油关展览馆展品选择、陈列,且历时一个月,深入灾区和援建者之中,写岀这部25万字的新闻体纪实文学《风行川西北——戊子纪事》。
这是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的平武县南坝镇(现称江油关镇)的复建纪实,也是救灾、复建中唐山和唐山人的故事。
——王伊明 2023年4月
引子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这些年,四川省平武县的南坝镇(现称江油关镇),有两件事情是所有能到南坝镇的外地人都会被告知的:一件是唐山的援建者曾为悼念“5.12”南坝震灾中罹难的乡亲们写了祭文;另一件是平武县人民政府为震后建设的新南坝建立了纪念碑。
在“5.12”汶川大地震7个月后的纪念日,恰是唐山援建南坝前线指挥部(原称援建常驻工作组)进驻南坝镇整整一个月的时候。为激励指挥部成员和全体援建员工心系灾区、长期作战、圆满完成南坝镇灾后重建任务的斗志,指挥部在经过讨论和征询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后,决定于2008年12月12日14时28分,在南坝后坪的罹难同胞公墓,举行了祭奠仪式。
按照当地的习俗,指挥部成员事先置备了鞭炮和香烛、纸钱祭奠罹难同胞,前线指挥长符睿敏同志亲自撰写了祭文,将毕生所学,倾诉其中:
“五月十二,恶鳌施威,山河破碎,家园被毁;同胞罹难,日月失辉;哀我同胞,父母心碎,悼我同胞,妻儿泪垂,泣我同胞,天地同悲。党有号召,主义昭垂。举国解囊,全民倾力,恢复重建,同舟共济;唐山南坝,同根一体,美好家园,共同修葺,泉下有知,应觉慰藉。而今南坝,新城将起,告我同胞,勿怨勿戚;我等援建,当尽忠义,香纸酒食,特此告祭。呜呼哀哉!尚飨!”
情真意切的文字、发自肺腑的真情令在场的唐山人与当地群众无不热泪盈眶、情绪激昂。
祭奠活动真切体现了唐山人民和南坝人民同根同宗、血水相融的深厚感情,也使前线指挥部成员对援建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当时,正在修建公墓的当地村民看到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前来祭奠罹难同胞,便按当地风俗,主动端来两筐泥土,以便插举香烛,并眼含热泪连连称赞:“谢谢你们没有忘记灾区人民,你们是好人啊!我们感谢你们。”这篇祭文后来被当地人敬为“真情碑”,虽说没有真的刻石成碑,但一直在南坝百姓中流传。
南坝援建工作基本结束后,位于川西北的平武县人民政府在南坝撰写了《南坝镇震后重建碑记》,道出了对唐山人民的深深感激:
“唐山人民情深切,皆视南坝为故土。永记当年震灾痛,不畏今朝援建苦。霪雨起疱疹,烈日灼肌肤。洒汗整山河,废墟起广庐。冀川携手,高奏重建凯歌;唐山南坝,团结患难与共。华灯璀璨,嘉木葱茏。蜀汉风貌,新楼披彩霞;天堑通途,大桥贯长虹。燕赵城垣蜀汉关,唐山大道护新城。抗震救灾,世代铭记党恩国恩;南坝新生,永志河北唐山真情!”。
这块碑被当地人称作“感恩碑”。
两块“碑”之间,正好真实地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对灾区的关注和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3600名唐山援建者,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施工,并克服酷暑、洪灾等重重困难,与灾区人民共同完成了南坝、水观、古城、阔达、水晶五个镇(乡)的25个建设项目的事实。不仅让灾区人民尽早享受到了河北援建成果,也用实际行动又一次生动诠释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新唐山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