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迁西境内的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皆为明长城,西起龙井关,东至擦崖子关,绵延106公里,共有19个大小关口、240个敌楼、57座烽火台,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莽莽群山。近年来,迁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文旅融合作为全县的战略性产业,全力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迁西的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的文人墨客挥毫为这段长城留下了不朽诗章,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唐朝
在唐代描写长城的诗词中“边塞诗”尤为典型,王昌龄的《出塞》直接点明飞将军李广当年镇守之地在龙城—卢龙塞,也就是迁西的潘家口,他在此北击匈奴一战成名。潘家口秦汉时代它就巍然矗立,是边关要塞之地,随着潘家口水库的诞生,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守护一方安宁的关城渐渐没入水下,曾经的动荡与光荣鲜少再有人提起。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朝
喜峰口自古就是交通要冲,烽燧林立,战火频繁,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的《楼上醉书》中提到的松亭关,就是现在的喜峰口。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长城,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它作为险关要塞,虽已渐渐淡入历史的烟云,但至今雄风犹在。走近雄奇古朴的长城关隘,你越发体会到长城的博大与深邃;它的一砖一石,都刻录着昨天的烽火和今日的变迁,展现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楼上醉书
(宋)陆游
丈夫不虚生世间,
本意灭虏收河山;
岂知蹭蹬不称意,
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
明日茵席留余潜。
益州官楼酒如海,
我来解旗论日买。
酒酣博簺为欢娱,
信手枭卢喝成采。
牛背烂烂电目光,
狂杀自谓元非狂。
故都九庙臣敢忘?
祖宗神灵在帝旁。
元朝
喜峰口在元代被称为喜逢口,明永乐年间才改称喜峰口。许有壬的《喜逢口》写出了万千士卒中的一员──小人物的血脉深情,用平凡与温暖把“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作了另类解读,历史的本色在这里得以彰显。如今,巍峨起伏的喜峰口长城辉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浩渺的喜峰湖照耀着雄伟的明长城,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喜逢口
(元)许有壬
儿寒解衣重抚摩,
儿饥推食孰忍诃。
长成与国远负戈,
一去不返当如何。
去时云戍东北鄙,
直出榆关度辽水。
白头郎罢与影俱,
岂惮山川千万里。
天教此地适相逢,
父曰从天坠吾子。
笑劈乐极俱殒身,
谁谓情钟遽如此。
官家开边方未已,
同生又别宁同死。
山云漠漠风飕飕,
山头双冢知几秋。
当时不忍一朝喜,
今日翻飞千载愁。
犹胜贞女化为石,
终古孤身双不得。
清江寒影日悠悠,
行人一去无消息。
明朝
迁西境内长城明代属蓟镇管辖,是万里长城建筑最坚固、最雄伟的一镇。戚继光在迁西三屯营任蓟镇总兵时是全国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复长城,现在砖石垒砌、穿山入云、敌楼林立、规制严整的长城模样正是当时所建的。戚继光的《三屯新城工成志喜》虽是将蓟镇总兵府所在地三屯营修整一新后信笔写下的豪迈诗篇,但诗中“障燧层峦秦作塞”却是写的处于层峦叠嶂之中的边关要塞—潘家口。与燕山、滦河相依的潘家口长城蜿蜒曲折,伸向水底,又从对岸挺身扬起,形成了万里长城绝无仅有的“水下长城”奇观。
三屯新城工成志喜
(明)戚继光
受降新筑壮三屯,
灯火遥连十万村。
障燧层峦秦作塞,
风云大陆蓟为门。
东回地轴山河固,
西拥天关宫阙尊。
百二城边过质子,
千秋同戴汉家恩。
清朝
清长城对内而不对外,最大的作用还是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中“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既写出了卢龙塞建于高山之巅,雄踞天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武险峻,也写李广立马长城、威震匈奴的英雄气概,把潘家口长城于汉朝的身世功勋、在万里长城中的至高无上的显赫地位作了非常精彩的激情咏叹。
登万里长城
(清)康有为
秦时楼堞汉家营,
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
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
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
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
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
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
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
一鞭冷月踏居庸。
一座山,一湾水,一方千年传承的长城文化,迁西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秀美的土地。这里除了被文豪大家津津乐道的潘家口和喜峰口长城以外,榆木岭、董家口、大岭寨、游乡口……一座座高高矗立的丰碑,哪怕是残垣断臂也不失它的风骨。走过迁西一寸寸土地,抚摩一块块城砖,感受着更加真实的长城,仿佛那些峥嵘的岁月不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