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回忆大地震中救灾的天使:上海医疗队
“他们太累了,让他们多睡会儿” 7月16日清晨,盛夏的唐山还在朦胧中,王顺利便赶到唐山饭店门口,他听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亲人们当天要走了,他想再看看他们。他来到的时间是是4时45分。 20年前,王顺利的左腿在大地震中压断了,是上海医疗队的亲人们使他重新站了起来,他忘不了这情谊。这次他让自己的女儿向上海专家们献了鲜花,向专家们表示了愿无偿提供车辆,可他还嫌不够。 他一直在饭店外等,他说,他不进饭店,怕打扰了亲人们,好让他们多睡会儿。 这些天来,他们真的太累了。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赴唐医疗考察队40名专家来唐5天时间里,他们义诊、交流、参观,日程安排的满满的,还不时接待临时来访。他们确实太累了,可他们睡不着了,因为这一天,他们就要离开唐山了。20年前,他们看到的唐山是满目疮痍;20年后,他们看到的唐山是花团锦簇。他们怎能睡得着啊! 上海专家们要从天津登火车,这里就算告别了,时间定在5时30分。不到5时,唐山饭店洁净的大厅里,早早就聚集了送行的人们、离别的人们。 刘锦纷教授站在11层楼的窗前,凝望着晨曦中的唐山,这是他第三次来唐山了,也是最动情的一次。第一次是唐山大地震的第二天,第二次是来唐山建设抗震医院。他这次来第二天就去了当年的抗震医院,本来日程里没有这一项,可他和16位曾参加过救灾的同伴,太想看看他们曾经流过血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他们去了,车到丰润中医院前,刘教授的眼睛便潮湿了。旧貌换新颜了,高楼取代了简易棚,先进的医疗设备取代了简陋的装备…… 几位当地的老乡一直跟着他们,一个小伙子闯了进来,一把抓住刘教授的手:“恩人!我认出您了!”有些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叫薛存良的小伙子当年13岁,他患有严重的心脏二尖瓣狭窄,是刘教授和同伴们在十分简陋的简易棚里,为他实施了手术。那年刘教授24岁。岁月抹去了青春,但抹不去记忆,抹不去深情。20年了,薛存良专程跑来寻找上海的恩人,仅仅是为了能给恩人鞠上一躬。 张沪生教授也站在窗前,窗外是高楼与鲜花绿树组合的城市,不远处的抗震纪念碑广场,正举办大型花展。他说,他一生也不会忘记两天前在那里举办的义诊。那一天,上海和唐山近百名医生为唐山人民义诊,在人们的海洋中这些专家被唐山人民的热情深深感动了。 那一对孪生兄弟叫他“专家爷爷”,他们是被上海医疗队接生到这个世界的,他们送给上海专家们两张照片,一张是废墟上的出生,一张是鲜花盛开的今天……那个叫于敬宽的老人家是从20公里外的古冶区赶来的,他的风湿心脏病是上海医疗队冶好的,他裱了一幅书法,要送给上海的恩人们,可他在人群中没有找到他要找的人。当年上海医疗队共2200人啊! 老人后来哭了,他说,当年恩人们连口水都没有喝上,今天他是专程还愿来了!一位叫谢文福的老人也在寻找,当年,老人是在抢救伤员时晕倒的,一位上海医疗队姓马的医生一直守候他两天两夜,直到他脱离了危险。他想对马医生说一声埋藏在心里20年的“谢谢!”他想请马医生到家里坐坐……但马医生也没有来,他只好抓住领队余贤如的手,请他务必带回去一个唐山老人的谢意。 余领队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位老人在义诊中,不断抹着眼泪、不断的拍照,他说,要让子子孙孙都记住恩人们的大德;最难忘的是一位摇着轮椅的老革命,因为上海医疗队,他要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最难忘的是那个雨浇了、太阳烤了却一直为义诊的医生们撑伞的瘦弱的唐山女学生…… 离别的时候到了,5点30分,专家们排成一队向外走,王顺利进来了,那对孪生兄弟和全家都来了,送行的人群挤满了大厅,他们笑着、哭着、说着。20名衣着整齐的饭店服务人员,早早地列队送行,这是饭店最隆重的礼节了。 20多米的大厅,专家们整整走了15分钟。 上海医科大学是当年5万名救灾的医疗队员成组织的第一次回访,唐山也把20年积压的感情闸门拉开了:他们就是上海,他们就是祖国! 这一幕永远刻录在了唐山人的记忆中。后来,也有当年的医疗队员陆续来唐、一些大型活动中对当年医疗队员的赞美、一些个人单独对当年医疗队员的感谢……但规模都小,而唐山人对医疗队员的感激之情,却从没有减弱。 |
关键词:救灾,上海医疗队,抗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