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回忆大地震中救灾的天使:上海医疗队
原八大处机场及抗震救灾指挥部原址,上海医疗队代表和老军人回忆当年抗震情景。曲玉良 摄
长城网唐山7月13日讯(王伊明 记者 金宗明)据有关部门统计,唐山大地震期间,赴唐救灾的医护人员达5万名,其中仅上海一市,就有2200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唐山救灾……据了解,唐山大地震后,上海共派出了3批医护人员前往救助,并在唐山建立了4个抗震医院。其中第一批的条件最为艰苦,有包括虹口区中心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内的56支医疗队,共8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 二十年后再来唐,全市热烈欢迎亲人医疗队 1996年7月,当年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之一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40名专家专程来唐,看望他们曾用汗水和血水救助过的城市,看望曾经是一片废墟的城市,来寻他们一个久远的梦。 这也是整个唐山抗震救灾全国医疗队中,第一个回访的医疗队。 当地的报纸曾有详细的报道,那场面,至今还让人想起来激动不已。 “上海医疗队来啦!”这消息在7月的唐山迅速传遍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这消息被唐山人民用泪水与热情一遍遍托起,唤醒了人们一个个久远的记忆,鼓荡出人们一个个埋藏心底的故事。 亲人们哪,还记得也是7月的日子,1976年唐山遭到罕见地震的浩劫,是中央派来几百支医疗队,为唐山近百万伤员解除伤痛的折磨。 亲人们哪,记得那个在您手中诞生的婴儿吗?他长大了,粗粗壮壮,成为唐山市出租汽车的司机。听到你们来的消息,他执意赶来无偿为您们开车。 记得那个你们救助脱离险境的大姐吗?她今年62岁了,仍在市截瘫病院快乐的生活,她是摇着轮椅来到你们的义诊点的,她不只是看病,她是来看看亲人; 记得那些你们无偿抚慰过的唐山人吗?他们成熟了,长大了…… 给你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美丽的唐山呀! 泪水多少次模糊着你们的双眼、我们的双眼。你们说当年唐山,你们看到了唐山经历的了怎样的磨难,可唐山人不哭,唐山人不哭,唐山人不哭你们也不能哭。可今天,唐山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站起来的唐山用鲜花与微笑迎接你们的时候,你们哭了。你们的泪水写得是真诚与祝福,我们读得懂,每一个唐山人都读得懂。我们也哭了,我们的眼泪写着自豪与自信,你们也一定读得懂。 医疗队为唐山人义诊,奔波…… 在唐山市截瘫病院,前两天就挂出了你们来院义诊的的告士示,8时30分诊病中,6时就有人来排队了。外科副教授张纪尉说,能再为唐山人民做贡献,是我最大有愿望。这是他第二次来唐,第一次是1976年的7月底。 王志明教授是当年医疗队的领队,他在唐山整整工作了两个月。那天,他在康复村义诊时感慨地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会有截瘫病人的新生。” 7月12日这一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20名教授、18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助教奔赴唐山七处义诊,从没来过唐山的神经内科教授陈生弟一丝不苟地接待病人,截瘫病人离办公室桌远,听不清说话,他便站起来为患者把轮椅一点点挪进来,还把自己的身子探过去,直到病人满意离去。 刘锦纷教授是三次来唐了。他曾来唐一年,帮助建立了唐山抗震医院。他是搞胸外科的,手指长而柔软。在开滦医院义诊点,他的手抚摸在惊恐的孩子头上,孩子便神奇的笑了,大家说,刘教授的手能传递爱。 当时的开滦医院米振洲副院长不善言辞,他用最简明的的话语,评价上海的同仁们:好思想、好作风、好医术! 在市截瘫医院、在唐钢医院、在开滦医院、在丰润医院……整整一天的时间,上海专家们为近5000名唐山患者义务诊治。 64岁的唐山市食品公司干部尹俊生大娘不会想到,她会有如此的殊荣:以唐山的名义,将此次上海专家的领队余贤如和张定国、林国础3位曾来唐的教授请到家中,她告诉专家们,12日是初伏第一天,按唐山的风俗,今天该吃饺子。 这三位教授,最小的的58岁,尹大娘叫他们亲人们。 1976年,尹大娘20位亲人死于地震、几十位亲人带伤……她叫医疗队员亲人们,说下一代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德,她要代表唐山的父老乡亲给亲人们包一顿饺子,她唯一的遗憾是五鲜的饺子没有来得及放鸡汤,她说,明天,明天再来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的饺子。”领队余贤如这样说,张定国这样说,林国础也这样说。因为这是在唐山,又是在唐山。 又是在唐山!回忆,为岁月披上彩霞、带上温馨。 上海,曾经1300万人的大上海,东方的明珠,余贤如教授深情地说:“我们没有忘记唐山,报纸上的每一条唐山的消息,我们都细心地看。我们为唐山的每一步进程高兴,因为我们觉得,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 |
关键词:救灾,上海医疗队,抗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