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发布
“屏幕”和“黑板”“作业本”一起,成了学生新的关注焦点;老师不再需要繁琐的统计和分析,利用电子终端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全班动态,给出个性化指导……e时代已然来临,技术的革新将会对既有学习方式带来怎样的颠覆?《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昨日发布,预测未来5年内,本市基础教育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 1-2年内 屏幕成为主要通道 学习的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云计算”的支持下,学生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学习,屏幕成为学习场的主要通道。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设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学生们在任何时间都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大量的网络开放课程资源让随时学习成为可能。 3-4年内 “教育游戏”越来越多 游戏化将会更多地出现于在线学习环境中。教育类游戏已被证明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发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能力。游戏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了令人兴奋的挑战性学习。 课堂方式 实现实时学习分析 越来越多的学校可以通过技术支撑,分析与学生相关的大数据,预测出学习行为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验。例如,有软件能够及时查明与诊断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写作水平;有软件可以绘制“学习能力地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示学生每门课的成就水平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得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练习情况、网络社交等大量信息。 5年内 催生更多小小“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3D打印技术将帮助学生将梦想变为现实,更真实地呈现认知对象,让学生获得多维、深刻的感知体验。例如,在科学课、历史课上,学生可以制作化石、文物之类的物品,可甚至以根据美国航天局免费提供的扫描图像创造自己的微缩模型,探索宇宙。 3D打印技术在基础教育中最具魅力的应用是学生可以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创意的作品。 人机关系 虚拟助手辅助学习 在智能水平上,机器借助于更快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的信息存储能力,逐步学习人类的思考模式,人机关系更加紧密。在可穿戴设备可自动收集数据帮助人们进行自主管理,也让“虚拟助手”更了解个人需求,成为适应学生需求和喜好的工具。本报记者陆梓华 |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蓝皮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