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牵住调整“牛鼻子” 治理污染拔“根子”
近一段时间,家住唐山市主城区的人们发现,主要街道总是湿湿的,经常会碰到洒水车从身边驰过,这是路北区抑尘降尘的一个举措;而在国庆节期间,滦南县委县政府利用休假时间,依法取缔停产了16家有污染的轧片企业,他们说,牺牲环境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目前,在唐山各个县区市,这样治污举措随处可见。 治理污染,雷厉风行。唐山市连续出台了《唐山市2013-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唐山市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响应预案(暂行)》两份文件,打响了大气污染环境的攻坚战。目前,开平众业不锈钢、兴业钢铁2家企业已全面断电停产,唐山建设集团混凝土搅拌站正在搬迁,他们还对首批199家、第二批109家严重污染企业及落后装备,实施了关停取缔或停产整治。此外,市中心六个区第一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已经建成,正在联网调试运行;其他县(市)、区的污染物自动监测子站正在加快建设,以此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全公开、总排名,以接受社会监督和约束。 但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治到深处还是要调结构,抓转型。正如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所说的那样,唐山市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的,这是“牛鼻子”。从一定意义上讲,治理环境就是调整结构;调整结构就是调整工业结构,就是打造经济“升级版”。只有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才能彻底拔掉大气污染的“根子”。 压减钢铁产能和整合重组减少污染排放是治理大气环境的有效举措之一。以压减为例,唐山市的举措是淘汰落后、实施关停、淘汰独钢、处置违规、提前淘汰和按省政府标准淘汰等六项措施,市发改委副主任曹占华说,通过以上六个途径,完成省达压减炼铁和炼钢任务,按每吨铁消耗550公斤焦炭计算,可削减煤炭消费量21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 调整结构,唐山努力做好加减法,“减”,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减量、减排、减耗、减污;“增”,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高的、增新的、增好的、增优的,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发展的实力、活力和后劲。 如何做好“增”这篇文章?唐山拟从四个方面入手:传统产业增效益,使保留下来的产能实现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增规模,弥补传统产业压减造成的损失,添补传统产业退出的空间;市场主体增数量,促进市场主体由少变多,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应急之策,更是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战略之举;沿海经济增分量,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开放更要全面提速,确保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占全市的比重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途径也随之而出,接下来唐山要开展六大攻坚行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沿海地区发展提速行动,创新创业行动,扩大开放招商行动和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上,唐山市一直“马不停蹄”。截至目前,钢铁、装备、化工等行业,技改投资完成858.8亿元,同比增长21.7%,总量居全省第1位,增速居全省前列。他们还大力延伸产业链条,1-9月份,共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钢铁加工项目82项,总投资525.3亿元,完成投资192.7亿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395.5亿元,利税163.8亿元,全市本地钢材耗钢量达到1030万吨。针对第三产业这个短板,2013年-2016年,唐山计划投资1487亿元,建设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旅游、医疗养老等服务业项目150多个,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比例到2016年达到10∶54∶36。 最近传来一个好消息,唐山市已经被列入全国10个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之一,获得了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5亿元。这是唐山迎来的难得机遇,只要以背水一战的勇气和魄力,实现唐山由“材料”工业到“产品”工业的跨越,就能迎来新的发展“红利期”,而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红利”也看得见、摸得着。 |
关键词:污染,环境,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