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霍伟晗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霍伟晗 实习记者 李冠橦)6月28日,唐山市召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全程如下。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唐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雁军先生,介绍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还邀请到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荣媛媛女士,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柴超先生,请他们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周雁军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周雁军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心、关注与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有关情况:
2018年我局成立时,正值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理念转变、机制重构、职责调整、队伍整合”四大难题,各项工作处于磨合、探索期。为尽快理顺工作体系,以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要求为支撑点,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为立足点,结合唐山城市特点,积极打造“六个一”系统工程,开创“立良法”与“行善治”两轮同转、常态监管与非常态救援双翼齐飞的防灾减灾救灾“唐山模式”。
一、推动出台“一部综合性法规”,开创“依法应急”新格局
为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应急铁军,切实承担起应急使命、履行好应急职责,我局着眼我市防灾减灾救灾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立足新时代应急管理新任务,主动请缨、推动出台集七大灾害于一体的《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填补了国家立法空白,为“依法应急”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倾力锻造“一支全灾种救援队伍”,形成“综合应急”新局面
立足唐山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和海陆空铁联运交通枢纽区位特点,以打造服务京津冀地区综合应急救援为目标,积极构建“防救相承、有效衔接、全程贯通、顺畅快捷”的立体化应急救援大格局,形成了多方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已建成队伍549支、4.67万人。定期组织开展上下联动的应急演练,增强队伍实战力和预案科学性。主动参加国内各类重大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提升实战力。
三、精心培育“一个多功能科普教育阵地”,建构“全民应急”新生态
充分发挥抗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公园教育示范基地功能,深入挖掘唐山抗灾精神影响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应急”创造浓厚人文环境,“一馆一园”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500万人次。同时,依托“一馆一园”升级建设国家应急科普基地,打造集教育、纪念、科普、实训于一体的全民防灾抗灾能力阵地,以场景再现、沉浸体验、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社会大众的灾害敬畏意识、风险防范理念和应急避险技能,夯实全民共治社会基础。
四、融合建构“一个多灾种智能平台”,实现“数字应急”新科技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各灾种、全要素数据资源,推进实现“一数据、多用途、深分析”,助力灾害风险研判、预警预报以及救援联动。建设国内一流的地震监测台网,做精、做全市县监测预警体系,坚持40余年不间断的地震观测,为综合信息平台提供科学、精准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数据支撑。
五、创新形成“一系列减灾技术成果”,引领“科学应急”新实践
保持与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北京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所的深度科研合作,支持一大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千余篇论文。强制推广减隔震技术在全市重点区域及建筑中的应用,使用面积达173万平米;牵头组织10余家单位编制形成《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应用技术标准》,推动出台《唐山市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指南》,成为全国首个对农村自建房提出防震减灾要求的技术标准。积极创建国际知名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推进国际防震减灾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
六、聚力打造“一批高精尖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做强“智慧应急”供应链
依托唐山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聚焦智慧应急、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延伸挖掘应急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潜力,打造形成了涵盖智能救援、监测预警、工程抢险、应急防护、工程消能减震等5大领域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成为京津冀重要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地,立足京津冀、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现代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六个一”系统工程,不仅破解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堵点,并且促进了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创建唐山模式弘扬了唐山人文精神,并且为我市开创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新局面增添了新实践。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感谢周雁军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需要提问的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在叫到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然后提问,谢谢!
记者:我市开创防灾减灾救灾的“唐山模式”,有什么创新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荣媛媛
我局开创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唐山模式,有三大方面的创新。
(一)法治理念引领“实践突破”。通过出台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法规,出台的《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改变了各灾种法律规范分散、割裂局面,从法律体系建构的角度,开启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立法探索。同时,厚植“良法善治”的法治文明,将对外援助写入《条例》,传承中国特色救灾精神。
(二)方法措施达成“多点开花”。以“法规+队伍+阵地+平台+技术+产业”六要素打造唐山“六个一”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防灾减灾救灾格局,以“六大亮点工作”全力解决禁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效支撑灾害综合应对体系,实现“依法、综合、全民、数字、科学、智慧”应急。
(三)发展安全实现“效益统一”。一方面,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重心前移”,践行“多方联动”,开展“全民守法”,构建四级协同全民参与格局,提升了灾害的“全链条”应对能力,实现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改进提升,降低了灾害损失,为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依托唐山产业优势,挖掘产业优势潜能,打造现代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五大特色应急装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产业营收、促进了行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记者:目前,我市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成效?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 柴超
为持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水平,我市重点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统筹队伍清底数。统筹安全生产、森林消防、抗洪抢险、地震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将民兵应急力量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积极构建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民兵应急力量保障新模式,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共85支、6424人。
(二)登记造册强管理。为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管理,对全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分级分类登记造册,明确单位名称、坐落位置、救护类型、队伍人数及主要装备等关键项目,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三)竞赛比武提能力。每年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技能、体能比武竞赛活动,每次约50支代表队、500余名队员代表全市18个县(市、区)和重点市属以上企业参加,有效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的目的。
(四)拉动演练促提升。结合我市灾害事故风险特点,以强化汛前应急准备为目标,以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为抓手,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汛前有效时间,累计组织开展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拉动演练活动25场,参与人数900余人,调动各类应急救援装备、车辆1100余台(套),所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均在汛前圆满完成拉动演练任务。
记者:今年1月14日起《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正式施行,请问贵单位在贯彻落实《条例》规定,提升我市防汛避险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 柴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在《条例》的有效指导下,我局围绕全市防汛避险能力提升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条例宣传贯彻。高度重视《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市、县两级充分采取开设专题访谈,组织知识竞赛,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组织咨询展览,张贴宣传标语、督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培训等多种形式落实《条例》宣贯各项工作。
(二)紧贴实际,科学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各县(市、区)依据《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针对地区实际和工作现状对各自辖区内《防汛避险人员转移应急预案》进行了新一轮修改完善,进一步提升预案科学性和针对性,为群众避险提供有效指导。
(三)未雨绸缪,及时编制重点区域清单。加快编制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蓄滞洪区、河道行洪隐患区、水库周边及下游、尾矿库下游等683个村(社区)受威胁区域清单,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所有受威胁区域村(社区)于汛前全部完成演练。
(四)创新形式,精心组织防汛应急演练。6月2日,我市锚定入汛关键时期,精心组织2024年度防汛避险转移应急演练。本次演练在乐亭县姜各庄镇开展,采用市级指挥中心通过视频系统实时同步调度一线转移工作的新形式,实现了远程指挥与现场操作的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共组织开展转移避险、工程抢险、防汛调度、水上救生等各类防汛应急演练800余次。
(五)明确目标,大力推进避难场所建设。认真落实全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动员部署及业务培训视频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动避难场所建设。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全市199个乡镇级短期避难场所建设和5184个村级紧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好,记者提问就到这里。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感谢嘉宾的翔实发布和答问。如果大家还需要采访或核实有关情况,请与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和信息化科联系。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