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碑。网络图
地标是一座城市的物化符号,更是精神象征;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历史意义。英雄城市唐山的地标也是如此。
唐山,从1976年的巨大地震灾害中复活,这本身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奇迹,当时间之水流淌至1978年1月,《人民日报》郑重宣告:唐山重建已完成之时,这个奇迹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就在11个月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汹涌澎湃的经济建设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心情逐浪高、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崭新时代里,新唐山成为了伟大时代的弄潮儿,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到1985年底,唐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亿元、财政收入9.3亿元,分别比1975年增长2.7倍和2.3倍,这座中国近现代工业肇始地的城市重新回到了全国重要工业城市行列。也就在这一扫阵痛之殇、充满勃勃生机的形势下,1986年7月唐山抗震纪念碑落成,纪念碑广场同时诞生,成为了新唐山的第一个地理标志。
抗震纪念碑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5米处,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
纪念碑及广场的建成,是对抗震十周年的纪念,既彰显了这座凤凰之城涅槃后的强大新生命,诠释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更表达了唐山人民始终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志和决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深入,唐山乘着更加浩荡的东风一路劈波斩浪,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航线上迅猛行进。199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8.6亿元、财政收入38.9亿元,分别较1985年增长了8.6倍和4.2倍,“八五”时期唐山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之列;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2015年突破6000亿元,领先河北发展;2017年成功跻身GDP7000亿行列,唐山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十七位。正是在这换了人间的大背景下,唐山的城市发展频出新思路、大手笔,自1996年始开发南湖,历时20年坚持不懈。“旧貌换新颜”,曾经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城市疮疤和废墟地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华丽变身为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一座新的城市地标也就在这前无古人的改造中横空出世!
现在的南湖公园,湖水、绿地、森林、花草组合成了天然的生态景观,优美的环境、诗词的意境,宛若江南水乡,烟波如幻,任人遐想;爱尚庄园、城市湿地、地震遗址、植物园、国家体育休闲基地等建筑设施错落期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等优质服务,全景式地折射出“好玩南湖、生态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的新理念。这座城市新地标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殊荣,并承办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等世界级重要展会,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和赞赏。
南湖的开发建设,是唐山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续写传奇的又一新篇章,全面展示了这座城市“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内涵,无处不闪耀着“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的光辉!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唐山正全力建设“一港双城”、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夙兴夜寐、真抓实干,朝着“三个努力建成”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更新的城市地标将会陆续涌现!在空间上,作为这座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美丽风景的关键点、出彩面;在时间上,为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添加有力的注脚、强劲的音符!而在精神上,则将成为一棵棵茁壮的参天大树、一座座不朽的巍峨丰碑,激励着唐山人民永远跟党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