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热新闻

在泥土中播种未来的水稻专家——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张启星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20-12-02 08:13:00
分享:

  “您好呀!张专家。今年咱曹妃甸十一农场虽受了雹灾,但没有影响产量,多亏了您及时指导……”“张专家,今年您指导我们村第一次种水稻就亩产1400多斤,乡亲们非让我给您邮个锦旗以表谢意……”初冬时节,我省因为种植水稻而受益的各地农民们,不时地给“张专家”打电话,表达着内心的丰收喜悦和真挚的感激之情。而这位被农民们亲热称呼的“张专家”,就是现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的张启星。

  “水稻育种是农田里的学问,脚下踩泥才会心中有数!”

  春末育秧时,稻田里的泥水还冰脚;盛夏管理期,不仅挥汗如雨,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秋末收获季节又常常顶风冒雨,分类抢收、入档入库。这看似农民的劳作,却是一位水稻专家的真实写照。作为河北省农科院学科带头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质水稻岗位专家的张启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一干就是34年。

  在卢龙县农村大山里长大的张启星,从小就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怀揣着科技兴农梦想的他,1982年考入了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并主修农学专业。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从事水稻科研工作。当时,我国水稻生产总体水平还很低,河北很多稻农的种植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上,亩产只有千斤左右,而且易倒伏和发生稻瘟病。“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不容易。”张启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吃饭走路都在想水稻增产防病的事。当时的张启星暗下决心:“要通过种子的选育、扩繁、推广,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水稻育种从发现变异到选择变异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研究人员每年在炎热的8月份做杂交,从近万份变异材料中择优选拔,并加以稳定其基因特性。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而且还伴随着失败的风险。然而,张启星却总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我们的职业就是在泥土中播种希望、播种未来。既然选择了农科研究,就要不怕吃苦。水稻育种是农田里的学问,脚下踩泥才会心中有数!”

  在连片的稻田里寻找那一颗变异的品种,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这需要他在水稻的分蘖期到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观察、去发现。为此,张启星每年都要记录亲本及其后代性状表现等大量数据。

  从事水稻研究34年来,张启星带领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省部、厅级课题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育成了冀糯1号、冀香糯1号等23个水稻新品种,在适宜河北省稻区生长的优质特色新品种选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选育冀糯1号将糯稻品种产量提高了1倍,品质达到糯稻1级米,填补了河北省空白,享誉京津、出口日本,并被五粮液酒厂选为高端酒原料,累计推广种植200余万亩。他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6项,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农业农村部丰收奖1项。与此同时,他领衔研发的“河北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和“水稻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还为我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服务乡亲、解决生产问题,是我们农研人的责任!”

  “张老师不愧是水稻专家,我们农场的农户真服他!”提及张启星几次帮助十一农场农户解决燃眉之急的事,农场副场长张宗来就连连举起大拇指。

  2014年开始,曹妃甸区十一农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不过却在第二年水稻插秧后的分蘖期,出现了秸秆腐解而导致秧苗缩苗、黑根等问题,甚至很多稻苗开始向死亡方向发展。这些稻田均为稻农承包效益田,由于面积大,伤苗严重,广大稻农一筹莫展。

  怎么办?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上百户稻农就要面临绝收。当时,张启星被河北省科技厅选派到曹妃甸农场,成了一名科技特派员。他当时勇敢地站了出来,提出了怎样排水、晾干、施肥等具体处理措施,帮乡亲们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张宗来回忆说,那时候正是雨季,由于农户众多,张启星经常冒着雨从上午九点开始,一家一户了解解决问题,有时忙到下午三四点,中午连口饭都吃不上。多亏了张老师,当年我们农场的水稻产量才没有受到影响,还迎来了丰收。一位农户高兴地说:“我们真的服气了。以后张专家让我们咋种我们就咋种。”为表达谢意,农场还专门为张启星送来锦旗。然而,张启星却谦虚地说道:“不用客气、不用客气,服务乡亲、解决生产问题,是我们农研人的责任!”

  今年5月27日中午突降一场冰雹,给水稻叶茎造成严重机械损伤,叶片伤残率40%以上。当时张启星正在科研试验地,仔细观察受损秧苗后,组织团队人员共同研究撰写了“水稻雹灾后应急补救措施”,雹后5小时就通过网络和微信等形式发布了出去,受灾稻农按照补救措施方法,很快恢复了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前不久,张启星又接到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贫困村南峪村寄来的一面锦旗。那是因为初次种植水稻就喜获丰收的村民们,对张启星两次赴村指导和整个生长季节用微信、电话指挥的真情表达。

  “搞农业研究,创造科研条件和培育人才同等重要!”

  从艰苦岁月熬过的张启星深知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为不断提高水稻育种质量和效率,张启星积极争取各级大力支持,多方筹措项目经费,先后建成了国家农作物冀东水稻区域试验站、唐山市水稻产业研究中心、水稻耐盐精准鉴定池、花培实验室、稻米品质检测实验室、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实验室,为提升水稻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先进的科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是在水稻耐盐精准鉴定和耐盐品种选育方面,被国内同行公认处于领先水平,吸引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青岛海水稻中心、江苏农科院所等前来学习交流合作。

  近几年,国内外水稻品种选育在产量上处于爬坡阶段。对此,张启星带领团队把理想株型构建作为育种突破口,在分析前人理想株型基础上,构建了集杂交稻优势和常规稻优点于一体的“弯穗重粒叶下禾”型新理想株型,并创制出19个新株型品系,2019年创亩产826.94~950.59公斤,较主栽直穗穗数型盐丰47亩增产12.20~28.98%。而且,实现了优质品种超高产、抗病、耐逆性强。这些重要研究进展,引起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陈温福、钱前院士等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此外,在非转基因型抗除草剂品种选育研究方面2个品种进入省区试,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为了给学科发展加快培养新人,张启星不仅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还主动在项目申报、成果培育等方面向年轻人倾斜,热心指导青年科技人员申报重点研发项目、技术专利等。近5年来,张启星所在团队选送培养博士1人,引进博士、硕士2人,为研究所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多年来,张老师经常对各级领导讲,搞农业研究,创造科研条件和培育人才同等重要。到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他的苦心。”谈到张启星对农研新人的精心培育,团队中的年轻博士杜琪说,张老师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品格,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精织田间锦绣,揣摩水稻文章。34来年,一心扑在水稻科研领域的张启星,以其求实、创新、敬业、爱民的情怀和众多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

关键词:水稻,农业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