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新冠肺炎,但是害怕出院后怎么面对亲朋和邻居。”在河北省唐山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内,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正与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电话联系,“有人因为我感染而被居家隔离,我对此特别自责,感觉连累了他人,甚至害怕出院后回归社会。”
“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你并非医学专家,在初期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不是你的错。认识到新冠肺炎会人传人后,政府第一时间采取了管控措施,和你密切接触的人员被隔离,也是对他们的保护。”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许玉玲安慰她说。
许玉玲说,新型冠状病毒不仅侵袭身体,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心理。自热线开通以来,心理医生们已经接听电话300余个。“有的人因为疫情而恐慌、焦虑,有的因为在家隔离感到无聊孤独,我们都耐心地陪伴。”
唐山师范学院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及应急救援中心主任董惠娟是中国首位灾害心理学博士,她是唐山大地震孤儿。
董惠娟表示,面对残酷的疫情,人类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不仅要放在它对生命、财产产生的效应上,还应认识到它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在突发的、持续的压力下,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生理、精神、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董惠娟介绍说,“特别是身临其境的受灾者,当灾难过后,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其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将对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董惠娟的父母、大哥、大嫂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这40多年里,每当遇到困难时,父母遇难的画面都会在董惠娟的脑海里出现。多年以后,学了灾害心理学后,董惠娟才知道,这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所限,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心理重建并未重视,错过了灾后最佳心理干预时机。”董惠娟说,从灾难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近年来,当遇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情况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灾区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就是董惠娟为学生们上的一堂心理辅导课。董惠娟表示,心理学界大规模参与灾后心理干预,是从汶川地震开始的。以“心理干预”为代表的人性化救助措施,在抗击汶川震灾的过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为做好此次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国家卫健委制定了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要求各地设立应对疫情的心理援助热线,指导提供规范的热线服务。
在河北秦皇岛,为帮助更多人掌握疫情应对的心理健康知识,秦皇岛市心理卫生协会志愿服务队建立了“防控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群”“防控疫情心理服务大众微信群”,每天安排心理咨询师讲主题微课,指导群众应对疫情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还编写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自助手册》,用全面、科学的内容,帮助群众正确面对疫情。
不仅是河北,1月下旬以来,中国多地已启动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医护人员、普通公众等不同群体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心理援助成为抗击疫情的一道重要防线。
湖南省精神医学中心依托湘雅二医院综合医院优势,成立为确诊患者进行“躯体—心理—康复”一体化救治,多学科多中心远程会诊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该校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为全国民众紧急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在此次防疫战中,心理疏导干预已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战场之一。”董惠娟表示,“人们只有保持情绪稳定,才能更好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终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