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唐山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唐山频道 >> 唐万象 >> 爱心公益

防患未然 守护幸福 唐山谱写防震减灾新篇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光明 金宗明 2018-05-15 11:1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俯瞰唐山南湖景区。唐山图片资料库资料图

  长城网唐山讯(记者 张光明 金宗明)四十二载沧海桑田,英雄城市生机焕发。如今,走在唐山繁华的商业中心,漫步于唐山南湖景区的湖光山色之间,谁能想到,这座城市曾遭受毁灭性的灾难。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

  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市,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部署,全力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构筑全方位的防震减灾网。

  推动防灾与“城市双修”相结合

唐山主城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资料图

  “我们现在住在这里觉得既舒心又安心。”家住唐山市路南区文西社区的居民朴文泉笑着说。2016、2017年连续两年,文西社区获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村)。社区在出入口设有应急指示标志和地震应急示意图,还组建了150米的地震知识科普长廊,张贴了28块知识展板,方便居民查看了解。

  不仅仅是文西社区。唐山在全市积极推动防灾与“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相结合。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新建完善提升8个公园、广场,既满足应急避难场所需求,又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目前,全市27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全部具备人员安置、物资发放、医疗救治、独立供电供水等功能,可安置150万群众避险。

  加快综合台站建设 力促监测体系网络化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记者 金宗明 摄

  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记录着42年前大地震给城市带来的伤痛。不久的将来,中国·唐山防震减灾示范中心项目将在这里建设。作为2018年唐山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市政府明确要求该项目的技术要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地震台站建设一直是示范城市创建的重点任务,2015年唐山市成立地震台网中心,加强了地震监测网络管理,按照“一县一综合台”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台站布局,对重大异常及时进行核实跟踪。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新建气象监测站点20个,71个区域自动站完成升级改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覆盖。

  据唐山市防震减灾局检测预警处处长尹宝军介绍,唐山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时数字化地震前兆监测台网,通过8个监测台对地下水温度、气象等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地震台通过对地电、地下水、地倾斜、电磁、地形变等多种观测手段,对地震前兆信息进行综合监测。若有地震灾害发生,会启动快速定位、烈度速报、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对地震灾害程度、损失情况等进行准确迅速的分析。

  推广减隔震技术应用 力促科技成果实用化

繁荣的唐山高新区。唐山图片资料库资料图

  如今的唐山,高楼林立,繁华美景令人流连。水泥森林书写着唐山减隔震技术的奇迹。唐山新华文化广场、唐山妇幼医院南湖新院区都在建筑过程中充分运用能够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的减隔震技术。目前,唐山市已着手推动减隔震技术运用和减隔震产业发展,年内已明确在抗震设防标准8度以上高烈度区的县市区,选取1至2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试点。

  在减隔震技术的推行上,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实行高于当地抗震等级的建设标准,目前,唐山重要区域抗震设防烈度已达8.5度,其它区域也已达7至7.5度。

  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工作人员表示,加大推广和使用减隔震加固技术,可以让更多的唐山老旧建筑物通过专业“诊疗”和“治病”后,更加坚固,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社会成本,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坚实保障。 。

关键词:防震减灾,地震,监测

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