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哥报雄安】匠心打造雄州陶艺新名片
刘双喜在向记者介绍黑陶。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黑陶。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长城网4月22日讯(记者 胥文燕 张成)“这是龙凤杯,这是双座古龙……”66岁的老人刘双喜如数家珍般介绍着他们这几十年生产的黑陶产品。 黑陶是一种陶器艺术品种,作为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四千多年前,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龙山文化。 4月20日,记者来到雄县孤庄头村,村委会大院内的几个屋子,就是刘双喜所在的雄州特艺陶瓷厂。 “一个黑陶出来的过程真不简单!”刘双喜说,要经过选料、压滤、练泥、拉坯、干燥、修坯、压光、刻制、磨光、干燥、烧制……十几道程序。 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据刘双喜介绍,他们这一带是黄河古道,在古道周围,现在地表三米以下的红胶土,土质细腻、无沙、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是适合烧制黑陶的材料。 选好泥土要经过晾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晾晒积土需要一年的时间,今年的土明年才能使用。需要风化,日晒雨淋,一冻一消的泥土才好。”刘双喜说,晾晒好的泥土先要用一两天的时间打浆,然后放到池子里进行半个月左右时间的沉淀。沉淀完成后继续放到屋中晾晒十多天。等到硬度适中再进行加工。 工艺师刘爱国正在手工拉坯。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揉、搓、敲打、拉坯”,工作室内,一个又一个的坯体随工艺师刘爱国手法的屈伸收放而成型。刘师傅做拉坯工作有30多年了。粗壮的臂膀,有力的手腕。就是留在他身上最好的印记。 据刘爱国介绍,初学者在指导下练习一两年才能做出一个薄厚均匀的简单的形状。手工拉坯首先要学会在转动的轮子上把可塑泥料扶正,轮子转的时候要手脚并用。把控好转速。整个过程中手要以圆盘中心为中心固定住,不能晃动。 “这个东西得一直干着,撂几天就手生了。”现在的刘爱国几乎每天会做。“因为是纯手工,虽说每一个都是从自己手里出来的,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陶坯。”刘双喜笑着说。 工艺师正在抛光。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工艺师正在雕花。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描龙画凤,在雕刻的作坊里,记者看到,三个工艺师正在精心制作着他们手中的陶器。 “这些花型是自个儿雕的,熟练后,草雕10来分钟。然后细雕。小件儿用一两个小时,大件儿两三天雕完。”正在雕花的黑陶厂工艺师徐桂芹告诉记者。从业30多年的她,虽然学历不高,也没有绘画功底,但是雕刻起陶器来却早已得心应手。另一处,工艺师刘秀娟正用自己的手蘸釉,之后就开始在光滑的陶器上摩擦。 “我们黑陶的样式有500多种,都是工人们自个儿画的。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工人们就给做成什么样的。唐国强版三国演义里的道具,都是用我们这儿的产品。”刘双喜自豪地说,他们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卖,还远销国外。 “这是抛过三次光的。抛光就是用玉石一点一点的打磨,是个耐心活儿。”正在抛光的工艺师刘秀娟告诉记者。每个产品出来至少需要7次抛光。每次抛光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前五次抛光后需要晾两三个小时,第六遍和第七遍则需要晾一两天左右的时间。 刘双喜打开正在烧制的窑口。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随后刘双喜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烘干屋和封窑烧制的地方。“用大炉子烘干得20天左右,然后趁热封窑烧制,也得需要20个小时。” 器型多样,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在这些工匠“鬼斧神工”的打造下,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人与泥的情感交融中,普通的泥土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刘双喜告诉记者,30年前,村里边组织了一批青年人一块到北京石景山一家工艺厂进修学习制陶技艺,回来开办了黑陶厂。开始是村办企业,后来自己承包了下来。厂子最好的时候有110多名工人。 “一个月2000多块钱,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去做这个,现在村里知道这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刘双喜的儿子刘小伟感叹道,“也是一种遗憾吧!” “做这个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要是往那儿一撂,这个东西就没了。赔点钱也好,赚点钱也好,得传承下去。”在刘双喜眼里,还是比较看好这个行业的。每天早上七点多来厂里,下午五六点回家。他也是一直在做着这样一件事情。 包装好的黑陶产品。 长城网 胥文燕 摄
陶艺很慢,是细活,投入时间,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其说是一种精雕细琢,不如说是一种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王双喜这些工匠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在坚持、坚守。打造黑陶文化庄重与舒适的美感,宁静而致远的厚重。 |
关键词:雄安新区,黑陶,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