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蓝天唤不回【长城时评】
——“为了总书记的重托”系列评论之五 发展轨道正不正?政绩观正确不正确?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这道考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河北结构失调,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要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2017年2月26日《河北日报》)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这是30多年前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坚持的绿色理念。总书记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一以贯之,背后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实际上,污染问题,从发生到累积,再到显现出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不是一日一时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环保执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成了打折扣的执法,处理发展与环保时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美其名曰“不能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曾几何时,由于以GDP论英雄,一些地方干部盲目追求GDP数字高增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经济发展了、资源却破坏了,城市漂亮了、空气却污染了,雾霾来了,蓝天不见了。可以说,GDP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是百姓利益的严重受损。 不得不说,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让人们付出了环境的沉重代价。如今,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洁净的空气渐渐成为人们的“奢侈品”。具体到河北,全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提出明确要求,“你们国内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总书记一席话,消除了河北“以GDP论英雄”的增长焦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燕赵大地成为共识。 实质上,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方式问题,而绿色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的发展。“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绿色发展的本义所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的不二法则,但很多时候,一些地方在处理发展与环保时,觉得“鱼与熊掌”难以兼得,难以跨过资源依赖定势这道坎儿。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割裂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没能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找到其中的利益结合点。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不舍青山,方得金山。想要绿水青山,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破除资源依赖的定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宁愿放弃污染的GDP,也不舍弃蓝天碧水。近年来,河北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实施“6643”工程,强力化解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剩产能,相继实施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关停取缔实心粘土砖瓦窑、拔烟囱三大专项行动,煤炭消费量2013年首次实现负增长,目前钢铁行业独立炼铁企业已全部关停,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2016年率先在全国开展省内环保督察,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比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 不信蓝天唤不回。绿色发展考验着我们的发展定力,实现绿色发展是实绩,更是责任。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托,把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要坚持标本兼治改善大气质量,坚持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让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要做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让山川林木葱郁、河湖鱼翔浅底;要大力实施“净土行动”,全面推进生态修复,让大地遍染绿色、鸟语花香……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燕赵大地一定会尽快呈现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景象,一个生机盎然的美丽河北正渐行渐近。(刘凤敏) |
关键词:河北,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