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香育匠谷:一个来自曹妃甸的教育体系重构样本
【编者按:有一种柔软,叫曹妃甸】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窗口,曹妃甸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与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的背景之下,世人对曹妃甸的印象也常常被定格在“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的“硬性”一面。 事实上,曹妃甸也有着自己的“柔软”一面:这里是渤海文化之乡,曹妃传说源头,妈祖文化圣地。这里有一望无垠的壮美湿地景观,翩翩起舞的候鸟群落在这里驻脚;有技惊四座的民间手工艺人,“工匠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一众高等院校在这片滨海沃土落户,常驻着精英学子;富饶的渤海湾赠予这里琳琅满目的美食,吸引着四方食客。 就此,凤凰网深入曹妃甸实地探访。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有一种柔软叫,曹妃甸》,发现曹妃甸的“柔软”一面,立体化地还原这片美丽土地的真实样貌。 【阅读提示】站在刚刚竣工的华北理工大学校门前,天上白云飘动,地下道路宽阔,雄伟的大学校门与不远处正在施工的未来“中国匠谷”——与曹妃甸国际职教城隔路相望、融而为一,方了解曹妃甸决策者的长远布局和战略期待。 “曹妃甸起飞”的一块重要拼图 在中国,曹妃甸的名气不可谓不大,冠在这片滨海之地前的头衔不可胜数:从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沙岛到塔吊林立的世界级深海大港,从唐山市、河北省的边缘地带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区;此外,还有名片效应带来的联动影响:作为国家级新区,曹妃甸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示范区等顺应国家战略等动作之余,正在以教育体系的重构为引线,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资本。 得益于这样的战略眼光,曹妃甸又在基础建设上下起了新功夫:建学校。眼下的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就像一个大工地——先行一步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刚刚搬迁的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都以其雄伟身姿展示着决策者对这项战略的信心和决心。两所大学的对面,在建的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一些当地人称之为“曹妃甸速度”。曹妃甸希望以此为契机,完成对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教育板块的支撑。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拍案的选择。近年,开发区和园区模式常常被各地方视作提振经济的引擎、或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的筹码,试图以拥有的特定经济资源为吸引,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然而,经济开发区长久健康发展的背后,需要完善的金融、教育等系统的深层次支撑。 在正确的时间做出的正确选择 “在提升曹妃甸的综合竞争力中,人才和智慧是决定性因素。”唐山市委副书记、曹妃甸区委书记王立彤的这个论断洞见了曹妃甸发展的症结所在。 曹妃甸的资源优势,孙中山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在《建国方略》中有过充分的说明,近年来,国内外媒体更是反复提及,无须赘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蓝图铺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中国新一轮的战略资源配置开始启动,曹妃甸的历史性机遇再次来临。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原来该校区在唐山市主城区。2014年,学校启动搬迁到曹妃甸。新校园位于曹妃甸生态城,占地1644亩,建筑为欧洲风格。学院设有自动化工程、机械工程等7个系、61个专业,建有综合实训基地、机电实习厂、数控实训中心、美术实习厂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学院形成“前校后厂,产学一体;贴近区域,开放办学”的集团化办学特色。学校先后与瑞士、爱尔兰、德国、荷兰等10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院校对等交流与合作,成为提升曹妃甸劳动力素质、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下,如何引入京津地区高端人才、培养区域内的智力要素,是关系到曹妃甸能否迅速提升软实力、承载疏解首都功能重任的关键所在。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曹妃甸不仅迎来了一所本科院校——华北理工大学的迁入,更有唐山工职院、北京曹妃甸职教城等蓝领摇篮形成的“中国匠谷”呼之欲出。 曹妃甸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选择上的睿智常常预示着未来的腾飞。 2016年8月,华北理工大学正式搬迁曹妃甸的消息在河北全省乃至全国铺展开来,对于曹妃甸来讲,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新闻,它意味着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才高地正式筑成。站在今天的华北理工大学大门前,门口是宽阔的渤海大道,风拂面而来,能闻到海的味道。刚刚入驻这所新校区的学生们来来往往,和曹妃甸的气场异常相合:阳光,活力,向上。 尽管有一些观点表达了对华北理工大学搬迁曹妃甸前景的疑惑,但另一所早已在曹妃甸站稳脚跟的高校似乎已经给出了有足够说服力的答案:早在2014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整体迁入曹妃甸生态城。和华北理工大学的情况类似,这所院校在搬迁之前也面临不少质疑,但结果是:在搬迁的第一年,学校就比去年多招到1000多名学生;第二年,新生报到人数更是创造了学院历史记录。 |
关键词:曹妃甸,体系,华北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