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叫“老师”说难也不难
大学里叫一声“老师”变得有多难,直陈当下高校沾染官场习气,校长、书记、院长、处长等称呼满校园“飞舞”现象。《中国青年报11月2日报道》 坦率地说,这在大学确实普遍,普遍到几乎没有人认为不妥。但是在笔者所在的一所高职学校,还真的有所例外。我愿意在此跟诸位分享。 学校有一个特色二级学院叫珠宝学院。创院院长王昶教授在被任命之初、上任伊始,就明确在珠宝学院内要求,同事之间一律用“老师”相称,绝对不允许喊他“王院长”,只能称“王老师”,他也称呼别人为“某老师”。 刚一开始,还有个别老师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就喊他“王院长”。每听到这样喊,他都觉得别扭,于是善言相告: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如果你再喊“王院长”,那我就不会理你。时间一长,大家就养成了喊“王老师”的习惯。也正是由于他的带头和执着要求,珠宝学院从院长、书记、副院长到普通老师,大家都毫无例外互称“老师”。 这个“老师”的称呼不光在口头上,书面上也同样如此。在珠宝学院网站的新闻里,凡是涉及该学院领导包括院长、书记、副院长以及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的新闻中,任何人都不写职务和职称,就是简单的“某某某老师”。 这样的新闻放在学校校园网主页的时候,宣传部的负责老师起初很不乐意。他们总是觉得直呼某某老师、不说职务的做法“不合适”,也不符合新闻原则,他们认为新闻是给外人看的,人家并不知道“某某老师”是谁、干什么的。其他单位都不这样干,唯有珠宝学院这样做,在校园新闻表达上显得突兀和另类,与新闻整体很不协调。于是,学校宣传部打电话征求王老师意见,想改称其为“院长”。但是他仍然非常坚持不写职务职称,只写“老师”。直到现在,这道“另类风景”依旧。 笔者在珠宝学院工作多年,耳濡目染,很欣赏这位“执拗”的“王老师”,单就这一点,也跟着他学到了一些皮毛。到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后,我也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工作战线的老师、学生们一律喊我为“老师”,不可喊“处长”“主任”之类。 小伙伴们觉得这样喊“刘老师”似乎不敬,还是习惯性或者有意识地会喊“刘处长”。为了加深大家印象,彻底执行到位,表示互称“老师”的决心,笔者制定了一个违者“奖励”发红包制度,并特别面向全体学工线老师广而告之:第一次喊“处长”的,口头提醒。第二次喊的,“奖励”其在学工线微信朋友圈里发红包。红包的数额是当时时间,如13:28时喊的,就发13.28元。第三次再喊的,数额是当时时间的10倍,如13:28时喊的,就发132.8元。这一要求很快奏效,有几位小伙伴在被“奖励”发了红包之后,大家很快都改口喊“老师”了。 对于学生,笔者在上课、开会等各种场合,都用“文明老师”“刘老师”自称。也明确要求小伙伴们喊“刘老师”“文明老师”。时间长了,学生们一传十,十传百,也都亲切称我“文明老师”或者“刘老师”。 在大学,叫你一声老师,那是对你最亲切、最尊重的称呼,是学生、同事给你的最大荣誉。大学里叫一声“老师”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从自己带头,慢慢地,“老师”的称呼还是会回归的,还是会受到欢迎的。毕竟,我们本来就是一名“老师”。(刘文明) |
关键词:大学,老师,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