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唐山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唐山频道 >> 唐关注 >> 今日要闻

唐山大地震通报是毛主席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2016-07-25 11:3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40年后,新唐山涅槃重生,生机勃勃。唐山军分区政治部提供

  开栏的话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阵突如其来的地动山摇,将唐山这座中国重工业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唐山,寻访这座劫后再生的城市重建、图强、崛起的风雨历程,感悟这座城市人民铸就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那些大地震中不堪回首的生离死别,人民子弟兵星夜驰援的急促脚步,幸存者团结互爱的守望相助,四面八方伸出的温暖之手……给予这座城市坚强的前行动力!

  40年过去了,曾经的废墟上,一座崭新的唐山已奋然崛起——宽阔的大街,繁华的商场,秀丽的公园,熙攘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的安然和美好,而那面镌刻着唐山大地震罹难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似乎在默默告诉人们:毋忘灾难!

  是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尤其是面对那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40年来,从灾难中奋起的唐山人民,书写着一座城市的重生传奇。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凤凰涅槃——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专栏,多角度展示新唐山浴火重生之变,敬请垂注。

  唐山,从悲壮的记忆走向辉煌

  -郑蜀炎本报记者丁增义宋歆

  走进唐山写唐山,新貌新词遣笔端。可总有一个灼痛记忆的词挥之不去——唐山大地震!

  这是一个失去了黎明的凌晨——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7.8级大地震撼动着唐山,24万人罹难,97%以上的建筑物损毁……令人震惊的数字成为世界地震史上异常惨痛的记录。

  英国科学家波力奥在《理解灾害》中写到:“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飓风等自然形式来表现它的力量。”而人类则用自身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创造着生命奇迹。

  幸免于难的唐山人成为震后第一支抢救生命的队伍,从泥血中站起来的人们争分夺秒,与死神展开了争夺生命的搏斗,用各种方式自救互救,使45万人得以脱险;开滦煤矿万名正在井下生产的夜班矿工,在各级组织有条不紊的指挥下,震后数小时安全撤回地面;唐山煤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飞车进京,见到国家领导人后发出急切呼喊——“快派军队、派救援队、派医疗队”,已成为后来地震救援的“黄金法则”。

  失去黎明并没有失去太阳——带来生命之光的太阳,是血脉相连的民族精神凝聚,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唐山大地震的通报,成为毛泽东主席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来自全军各军兵种的10余万抗震救灾大军,风驰电掣般奔赴灾区,承担起最危险、最艰巨、最紧急的救援任务;震后4天内,来自全国、全军的283支医疗队,2万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护力量,抢救、医治伤病员160万人次,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中国奇迹……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开滦煤矿工人有一个著名的评价——“特别能战斗”。震后的唐山人用恢复重建的速度证实着这一评价——10天挖掘出“抗震煤”,14天开始发“抗震电”,20天生产出“抗震机车”,28天炼出“志气钢”……我们当然不能轻言“人定胜天”,但面对一切灾难不畏惧、不屈服,众志成城、狭路相搏的精神,却展现着人类最高尚、最绚丽的价值。

  40年过去了,沉入记忆深处的历史并没有消失。今天,我们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一面面镌刻着地震罹难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将这一段历史沉甸甸地昭示于后人。唐山人将之称为“哭墙”,亦称为幸存者“探亲”的地方——这里有常年不断的鲜花,这里有亲人们绵绵不绝的思念。一位悼念者的诗句让我们泪流满面:墙上凝聚了24万条生命,墙上幻化出24万双眼睛,是哀愁还是忧伤,是牵挂还是眺望……

  是的,我们今天可以告慰逝者:浴火凤凰已经重生,震后唐山走出悲壮,走向辉煌!

  40年前,大地震突袭唐山,满目疮痍。常青摄

关键词:地震,批阅

责任编辑:贺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