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第五医院“六姐妹”护理组 三十年传承与奉献
在(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科,有一个“六姐妹”护理组,她们历经三代,立足岗位,默默奉献,成为闻名我市医疗行业的爱心护理品牌。近日,唐山市第五医院“六姐妹”护理组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她们凭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用爱、青春和奉献奏响了白衣天使的动人乐章。 组建“六姐妹”护理组,从彷徨到根治护理 1984年9月,刚刚从唐山卫校护士班毕业的李淑丽、尹凤玲、果春杰、王彦娟被分配到唐山市第五医院,和当时同在该院精神一科工作的刘晓静、卢兰英担负起了护理男患者的工作。当时她们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又在同一病区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六姐妹”。 “六姐妹”护理组第一代成员、现已经是医疗支部书记的果春杰回忆说,“刚开始分配到这里有些不情愿,有些同学分到了大医院,我们却要跟精神病人打交道,内心苦闷、彷徨、恐惧”,但是随着与病人接触多后,渐渐产生了同情心,“这些病人特别需要关爱和照顾,有时候像孩子一样” ,大伙逐渐克服恐惧,把这份同情心投入到工作中,了解病人心理活动,掌握他们的精神症状。 护理组长李淑丽说一件事真正触动了她们,“那是一名大学生,在即将毕业前突然发病,整天胡言乱语,处在与世隔绝的幻觉状态。看着患者愁苦无助的父母,我们非常揪心。在姐妹们精心护理下,两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回校继续学习。这件事让我们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没想到的是,一年后,患者寄来一张全家福,并写信告诉我们:他不仅完成学业,还工作、结婚成家。这更坚定了我们在五院干一辈子的决心。” 从开始的苦闷、彷徨到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六姐妹”护理组坚定了在五院扎根的决心,一干就是20年。 第二代护理组接班,“六姐妹”精神发扬光大 2005年,“六姐妹”护理组进行了新老更替。第二代护理组成员接过前辈的信念,将六姐妹精神发扬光大。2010年玉树抗震时,“六姐妹”中更有2人赶赴灾区,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 “我们主要是传承她们的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病人,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帮助他们,‘六姐妹’的精神一直在我们每个护理人员身上体现出来。” “六姐妹”护理组第二代成员裴永珍说。 “六姐妹”们无时无刻不把患者当成亲人。一个“三无”患者,因智商低不能进行正常交流,解不出大便也不会表达。裴永珍发现患者哼哼叽叽地一遍遍往厕所跑,且表情痛苦,身上散发着臭味,意识到患者便秘,小裴戴上手套,毫不犹豫地帮她抠出了干结的大便。旁边的患者感动得哭了,说:“你们真伟大,有些儿女都做不到的事情,你们做到了。”小裴的细心和爱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患者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跟她讲。 组长雷红敏,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患者情绪低落,她会亲自开导;患者不吃饭,她会亲自去喂。没有人记得她奉献了多少时间,也没有人统计过她为患者大包小包地拎过多少物品。还有组员徐广焕、王东新、李晶、刘雅书,她们始终坚守着“六姐妹”护理组的信念、执著、热情和干劲,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 第三代护理组继续前行,用创新诠释职责 2010年,“六姐妹”护理组更新为清一色的80后,有传承更有创新。“我们已经是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了,主要是在工作方法上创新,成立爱心互助小组,选出组长,通过组长的反馈,我们也能发现一些问题,分层次护理,关照重点病人”,第三代护理组成员、四病区护士长王磊说。 “爱心互助小组”是王磊带领佟艳靖、王凤杰、吴卓、艾丽、段铮六姐妹为老患者量身定制的护理模式。小组成员组织患者内务整理、进餐、洗澡,开展各种工娱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管床医生、并给予针对性的防护,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每个姐妹都有一个记事本,上面记录着小组患者的详细信息和护理要点,以及患者的需求。佟艳靖每次下班前,都习惯性的问一下患者想吃什么、缺什么,第二天准给买来。一次,小佟了解到患者陶某想吃肉丸馅的大蒸饺,第二天,她四点钟就起来,包了一屉肉丸馅饺子给患者带来了。患者吃上饺子时还是热乎的。“爱心互助组”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满足了患者对家、对亲情的渴望,提高了生活质量,减缓了衰退进程。 同时,推出美容美发护理、聊天护理、层次护理等举措,并在全院推广。制定的“层次护理”则是她们技术上的创新,通过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重点和普通三个层次,实施两年来,实现了零差错事故。 三十载雨雪风霜,寒暑更迭,一代又一代的“六姐妹”们,凭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薪火相传,一路前行,用爱心和奉献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去一片绿荫、撑起一片蓝天。 |
关键词:唐山,医院.护理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