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连上APP:手机操控飞机 一键完成起飞
细分行业 通过开源平台,开发者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App来操控无人机,未来的无人机还将与可穿戴设备相连,无人机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 APP移动互联网属性使得无人机不仅仅是硬件产品,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熊逸放向记者解释,具体来说就是搭建自己的应用商店,类似苹果的App Store。通过给开发者开放SDK,提供飞机控制的一系列API,让开发者可以创建自己的App,创建不同的应用,从而创建一个生态闭环。“我们会将亿航先进的算法系统,做成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开源平台。开发者可以在我们的平台基础上再做二次开发。” 目前,亿航端口已全面接入高德地图。“之后会与更多的应用场景联系起来,比如自动跟随或自驾游空中跟随等场景”。 此外,无人机与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合作也值得期待。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如手表之类的可穿戴设备操控无人机,这个手表就像一个小型手机,可以插卡,有3G、WiFi,可以直接操控无人机。在熊逸放看来,“无人机操作未来趋势是智能化,与手机、手环等连接,真正实现万物相连。” 无人机与传媒视频行业的合作也正在变为现实。“未来可以通过无人机现场拍摄、剪辑、上传,读者第一时间就能看到拍摄影像,特别适合突发新闻”。 除了大众熟知的行业领域,无人机在细分小众行业的科技应用也是未来一个新主题,如石油、环境地理探测等。 记者了解到,国内某石油勘探维护公司每年都需要定期去海上勘探石油石井情况。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用于勘探的无人机是从德国公司进口定制的,造价上百万元。 熊逸放认为,无人机在这些细分小众行业未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只需要按照特定行业环境量身定做功能产品,细分领域的专用无人机将取代国外高价无人机。比如石油勘探行业,只需对无人机机身、云台做耐高温处理,选择特质摄像头,满足海上石油勘探复杂的地理环境就可以实现。 与此同时,国际巨头对于无人机科技应用的探索也在加速。亚马逊宣布未来4至5年将用无人机送包裹,彻底改变物流业;Google也推动Project Wing计划,研发具载货功能无人机;Facebook也在研究无人机当作无线网络基地台,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网络服务。 不过,低空无人机的航空管制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尤其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架小四轴飞行器日前在美国白宫范围内坠毁,引起保安人员恐慌,该事件也引起业内对无人机航空管制的讨论。 据了解,国内由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证》已经在2014年8月份颁发,首批获得牌照的有3家企业。而根据2013年出台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重量小于等于7公斤的微型无人机,飞行范围在目视视距内半径500米、相对高度低于120米范围内,无须证照。 无人机发展史 1917年 凯特林“空中鱼雷”式 彼得·库伯和艾尔姆·A·斯皮里发明了第一台自动陀螺稳定仪,该装置可以帮助飞机在飞行时保持平直向前,无人飞行从此实现。 1935年 DH.82B“蜂后”式 直到1935年以前,无人机在起飞后都无法回到原点,没法对其再利用。随着“蜂后”式的问世,无人机得以返回其起飞点。 1944年 V-1(复仇武器1号) 德国工程师弗莱舍·弗鲁岑豪设计了飞行速度为470英里/小时的无人机。V-1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先驱。 1955年瑞安“火蜂”式 瑞安飞机公司于1951年制造了第一架“火蜂”原型机XQ-2,并在4年后实现了首飞。火蜂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动力无人机,被美国空军率先装备。这种无人机被用来执行情报收集和监听无线信号的任务。 1963年洛克希德M-21与D-21 M-21和D-21诞生于1963—1968年之间一场秘密项目的一个子工程。 1986年“先锋”RQ-2A “先锋”无人机系统于1986年12月实现首飞,它能够为战地指挥官提供特定目标或战场的实时图像——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它能够执行包括“侦察、监视和目标获取”在内的一系列任务。 1994年MQ“捕食者”无人机 通用公司生产MQ“捕食者”无人机,“捕食者”的最新型号已经从一种纯粹的侦察用机变成了可以携带武器并攻击目标的飞机。 2004年RQ-7B“暗影”200 RQ-7B“暗影”是无人机大家族中最袖珍的型号,目前在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服役。 2005年 “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 “火力侦察兵”这款无人直升机以其能够在任何适宜的军舰上和不适宜的地表上自动起降的能力而著称,它是2000年初由美军开发出来的。 2009年 RQ-170“哨兵” RQ-170“哨兵”由洛克希德-马丁的子公司“臭鼬工厂”设计制造,并装备于美国空军。 2010年 “全球鹰” “全球鹰”是美国空军装备的一种高空远程无人机,机上装配有传感器用以进行情报采集、监视和侦察任务。 |
关键词:app,手机,互联网,无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