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宋善允:应该说这个问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现代化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求现代化,特别是满清王朝末年,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衰败状态之后的国人一直在追求现代化。其实,现代化从概念上来讲,应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追求文明、追求民富国强的过程。从气象现代化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气象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气象和相关科技,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气象系统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把气象工作的中心转到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 说到现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以前现代化的区别,我认为,实际上每个阶段的气象现代化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有其特定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气象现代化主要追求的其实是气象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当时的气象技术装备跟国外的差距太大了。我们当时做天气预报观测还养过泥鳅,养过乌龟,用了很多土办法。能和国外电子化的现代化仪器相比吗?后来,装备和技术上的现代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主要追求的是气象基础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就是预报、观测的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现在的现代化是第三阶段,叫全面推动气象现代化。实现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也不是全面推动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还要继续往下游去追求,实现结果和效益的现代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制定了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凝练了29项工作任务,同时,还制定了一个指标体系,主要从三个层面衡量是不是达到了全面推动现代化。 第一个指标是服务适应力。就是气象服务适应需求的程度。目前虽然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迅速,但社会的需求要求发展更加迅速,整个服务和需求之间的适应力在下降。服务适应力可以从三个指标来反映。一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效益。可以从因灾伤亡人员减少指标、灾害损失与GDP的比值等直接指标和灾害防御预警信息覆盖率等间接指标来体现。二是公众满意度的情况。就是老百姓对公众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三是气象服务对经济的贡献率。可以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一方面是气象经济市场的产值,另一方面是气象服务对各行各业的效益。 第二类指标就是科技支撑力,就是气象基础业务的支撑能力。也可以用三个指标来反映。一是数据采集能力,即气象工作依赖于观测系统采集的数据的数量、质量、密度等能力。体现在灾害观测能力及自动化程度。二是资料应用能力。即气象资料、气象数据的挖掘应用共享能力。我们采集的大量数据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看在社会上的应用水平怎么样,有多少被社会用户应用,有多少应用到了气象预报预测和服务上。三是预报预测能力,即预报预测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这是关键也是核心。 第三个就是竞争力。实际上是部门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水平和市场服务主体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河北气象工作在国内的竞争力还是不错的,三项基础业务能力在全国均已稳定处于先进水平:连续四届夺得全国综合观测竞赛团体第二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评比团体第一名或第二名、天气预报竞赛团体第二名等,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还取得了观测和预报个人全能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实力和进步。 |
关键词:气象,现代化,能力,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