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曹妃甸时代”
“人稳住,企业就稳住了” 首钢在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搬迁到曹妃甸的申请上写道:“不占国家一亩耕地,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河北省政府的肯定和支持。2008年首钢停产400万吨产能,为奥运年的256个蓝天作出了贡献。 “首钢搬迁为北京解决环境问题、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参与新首钢规划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说。 首钢重生,曹妃甸亦新生。首钢带到曹妃甸的是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临海钢铁企业,项目总投资677.31亿元。首钢给曹妃甸除了带来千万吨级钢铁产能,还带来了4000多名技术工人。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建设到开炉不容易,我心里早有准备。”张新国说。然而,还是有很多同行的人选择了离开。有些人离去是因为岛上医疗条件差,医保社保难以衔接;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 中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户籍政策给人口流动带来了一定阻碍。当年的首钢搬迁,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首钢员工待遇不变,户口不变,才使得“工作在唐山,生活在北京”成为可能。而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保等综合福利,短时间内仍难以打破。 “从这一点来看,京津冀一体化不只是经济问题,还需要国家从政策方面进行更多顶层设计才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首钢京唐公司8500多名职工中,除张新国这些京籍职工,还有近4000个岗位吸纳了河北当地就业,并创造出近1.2万个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岗位。 现在,张新国的年轻徒弟们多在附近买了房,首钢京唐公司也在曹妃甸区建了职工住房。这些年轻职工在当地娶妻生子,很多都是唐山本地姑娘。“他们每天下班回家,很稳定。人稳住,企业就稳住了。”张新国说。 几年前,张新国也在岛上离公司20公里处买了一套房子,是套”海景房”。张新国说,等妻子退休后,他们会一起搬到”海景房”。到那一天,他也真正成为一个曹妃甸人。 |
关键词:首钢,张新国,曹妃甸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