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20世纪的黄昏悄然展翅的“密涅瓦”(猫头鹰),不仅回眸了人类自身与世界文明的百年历程,而且也回应了新世纪遇到的种种新矛盾与新问题。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评析》(以下简称《思潮》)一书聚焦当今思想领域里的三大问题论争,选取了最具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经济全球化、普世伦理、女性主义、绿色和平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八个社会思潮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今社会存在的三大思想论争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一元性与多样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与人文的矛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论争成了当今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哲学难题。科学主义所秉承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无疑是科学进步的助推器,但是现代科学及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也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世界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发展观念中“GDP崇拜”和科学发展的冲突,意义世界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生活世界中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的错位就是其主要表现。作者力图通过评介西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学术宗旨,以在二者的对话、交流和借鉴中,回答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遇到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也是多样的。正是建立在世界统一性基础之上的多样性为人类展开了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但是,在日益强劲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席卷了各民族国家,西方价值观对民族国家的本土价值观形成了巨大冲击,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一样,国家观上的霸权主义、两性关系中的男权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世界的多元色彩,人类必须找到一条维护多样性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道路,达到“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目的。在此,“全球化思潮”、“普世伦理思潮”、“女性主义思潮”这一只只哲学土拨鼠,为人们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松动排他主义的土壤、打破男权社会的壁垒,撬动文化沙文主义的铜墙,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作为一种文明状态,现代性将20世纪的社会推向了极限:在经济领域,自由主义导致了不受限制的物质主义和破坏生态的消费主义;在社会领域,法西斯专政导致了种族歧视、大屠杀和暴力。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确定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封闭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性的贪婪和无度,造成了思想的固执和僵化。于是,对现代性进行哲学反思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当代思想家的使命。绿色和平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这种反思的哲学产物。 作为一种哲学思考,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范式、主要命题、研究结论无疑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借鉴和有益的启发。然而,吸收和借鉴外域文化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坐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对于辨别西方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吸收西方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本扩张为诉求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工具理性为表征的价值观念,以炫耀、畸形、符号为代表的消费习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中的合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要批判西方社会思潮中的有害因素。西方社会思潮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在思潮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刻意输出资产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以实现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对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批判其理论基础,揭露其思想危害,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高春花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
关键词: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核心价值观,生态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