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张想”即将投奔更广阔的大自然
从11月6日放归至适应圈大门开启,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张想”在放归基地的适应圈中度过了整整50天。26日10时许,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放归基地适应圈“大熊猫离开通道”正式开启。表现优异的“张想”结束了第一期适应期生活,即将投奔更广阔的大自然。 在“张想”50天的适应期中,工作人员利用GPS颈圈、红外自动触发相机和摄像机、大熊猫粪便激素测定等方法,对圈养大熊猫“张想”放归后的适应状况进行了全程监测。12月11日,四川省林业厅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圈养大熊猫‘张想’放归后评估会”。评估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估专家观看了“张想”放归后的视频和图像、听取介绍,经质询和充分讨论后建议寻找适合时机,拆除适应圈部分围栏,使“张想”进一步走进大自然。 监测数据显示:雌性圈养大熊猫“张想”日均活动距离和激素水平逐渐平稳,食物已从前期的丰实箭竹转换为目前的石棉玉山竹且采食量逐渐增加,与雄性大熊猫“淘淘”放归自然后同期情况基本一致。“张想”放归后活动范围、活动节律、采食情况等正常,具有对栖息环境较强的选择能力,视频和图像显示其毛色、体态和行为正常,可以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逐渐融入本地大熊猫种群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 基于上述监测数据和结果,经过专家论证,大熊猫“张想”已基本适应了放归地生境,可以离开300亩的适应圈。当天,工作人员拆除适应圈部分围栏,给“张想”更大自由活动空间,进一步从空间利用、觅食、激素、肠道菌群、免疫和疾病等方面继续开展监测工作。 放归基地监测队队长、动物学博士杨志松介绍,“张想”开启了大熊猫软放归的先河,在今后的监测中会进一步比较“淘淘”直接放归自然界之间的差异,其获得的数据资料将有助于今后圈养大熊猫放归大自然。 作为目前放归野外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猫,“张想”11月6日放归后,一举一动都引世人关注。(杨华、杨瑞) |
关键词:大熊猫,张想,放归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