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边检站爱民固边助推港口发展纪实
守护好蓝色国门——曹妃甸边检站爱民固边助推港口发展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志远)11月18日,在曹妃甸通用码头,风力很大,一艘来自马绍尔群岛的货轮正停靠在码头卸货。一车车装满铁粉的卡车驶离码头,红色铁粉飘洒在码头周边。在货轮梯口,曹妃甸边检站第二中队的武警战士王景瑞正在执勤,查看上下货轮梯口的土耳其工作人员的证件,铁粉的扬尘不时飘落在他的身上。王景瑞说,早上洗的头,到中午再洗,水就会变成红色,一天要洗三次头。巨大的门机就在他的头上方来回移动,王景瑞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执勤,已经习惯了。 克服生活艰苦环境 在二中队队部,记者见到了穿着一身训练服的中队长唐志杰,他正带领着中队休班的战士训练队列、擒拿技术。他当兵已是第12年,虽然老家就在丰润,但是也没时间回家。家里给介绍了对象,总是一拖再拖。结婚后,妻子怀孕了,也没在家照顾几天。在孩子出生10天时,他就返回队部。他知道,中队训练、勤务任务重。就是在家里,心也在部队。现在的战士,以“90后”居多,新兵业务不熟练、想家,从业务到心理疏导等各方面都需要他这个老兵。 王宪是见证了曹妃甸发展的一名老班长。王宪说,他刚来曹妃甸的时候,只有一条通岛路,三栋楼。当时,执勤条件也比较艰苦。三个哨所是三个铁皮棚子,曹妃甸的风大,刮起风来,铁皮哗哗地响,人在里面待着都害怕,生怕连人带铁皮棚子给吹跑了。冬天冷得要命,穿着棉大衣、抱着电暖器,还是感觉冷,手脚都生了冻疮。夏天,铁皮棚子里闷热,汗流不止。执勤3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能拧出水来。 打造便捷通关环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许多钢铁厂为降低运输成本,开始选择大吨位货轮进口矿石,曹妃甸25万吨级矿石码头凭借其可以停靠大吨位货轮、接卸货物快的优势异军突起,吞吐量不断上升。随着曹妃甸港吞吐量的不断攀升,锚地等待入港船舶数量也不断增多,船舶压港现象严重。平均每天在锚地抛锚待进港的船舶20艘左右,这就意味着每艘需要停靠曹妃甸码头的船舶需要在锚地等待7至10天左右,最长甚至达一个月。因在锚地等待靠泊的时间,船方物资短缺,有时出现伤病员等突发事件。为方便船方及时进行物资补给,及时救助锚地伤病船员,曹妃甸边检站开通了“海上绿色援助通道”,随时出警到锚地处置突发事件。去年8月2日中午,在曹妃甸港锚地抛锚的中国香港籍中海兴旺轮,因舵机故障无法正常靠泊,通过代理向边检站求助,申请锚地联检。曹妃甸边检站立即启动海上援助通道,协同口岸查验单位出海为该轮办理了入境联检手续,为船舶后期修理争取了宝贵时间,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唐山船舶代理公司船代部副经理徐长春谈到曹妃甸边检站的工作心存感激:“我们公司在曹妃甸港口业务量不断增大,如果船舶靠港时间过长,利润会不断降低。打个比方说,一艘15万吨的船,它的靠泊费每小时可达8万元,多靠1小时,我们就要多出8万元。边防检查站多次出海为我们办理入境手续,保证了船舶靠岸后就能直接作业,而且,手续办妥后,船舶直接在海上就可以进行补给、维修和更换船员,又节省了不少时间,这样就为我们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空间。” 架起警民沟通桥梁 2010年年初,曹妃甸边检站率先推行支部帮建活动,警官到业务单位支部任副书记,让检查站进一步了解业务单位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春节前夕,曹妃甸港顺仓储公司经理邸宝一直愁眉不展,担任该公司支部副书记的边检站警官看到后,找其了解情况。原来,该公司主要负责船舱清理工作,工人大部分都是临时招的,邸宝担心工人回家过年后不回来。而边检站警官此前在和工人聊天时听到,有些工人确实过年后不再打算回来。了解情况后,帮建警官做通了工人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人和公司签订了一年的用工合同,经理和工人都露出了笑容。邸宝说:“检查站给我配了个副手,什么事都不用发愁了,我们做生意站在圈里有些问题看不透,他们站在圈外却看的很明白,工人的心思不会跟老板说,我们也很少找工人谈心,他们到我们公司来当支部副书记,等于是架起了我们和工人之间的一座桥,让我们更好沟通。” |
关键词:曹妃甸,边检站,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