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让一下!抓紧时间……”
夜幕中,迁安中医医院急诊科里灯火通明。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这是抢救室的常态,也是医院急诊科主任马清华的工作日常。
1995年9月,马清华参加工作,在基层卫生院临床一线工作14年后,又在迁安中医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如今的马清华不仅成为急诊科里的“急”先锋,更是众人眼中医者仁心的“马大姐”。
以“陀螺式”工作状态换病患安康
急诊科是医院病种最多、任务最重的科室。马清华说,他们科室每天大概要出诊20多人次,接诊130多人次,科室有14位医生、22名护士,工作任务繁重。
“抢救病号的时候,根本不分时间,如果临下班的时候接了病号,我们都会把患者处理好了再回家;如果遇到紧急任务,几天几夜不回家,都是常事。”谈起工作,马清华滔滔不绝,但没有任何怨言。
“马主任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我们再苦再累,也要为急诊患者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今,急诊科的医生们都成了马清华的“粉丝”,工作中处处向她学习,科室形成了非常好的风气。
多年医患处成了“亲戚”
2007年的一天,还是建昌营镇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的马清华,接诊了一个仅1岁半的幼儿,经询问得知孩子已经腹泻三四天,出现了脱水的症状。经诊断,马清华建议立即住院治疗。而孩子父亲却表示自己50多岁了,孩子母亲智力不健全,家庭十分贫困,借了200元来看病,结果路上出车祸,给人看病把钱都花光了,现在实在是没钱住院。
听到了这些,作为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母亲,马清华当即决定自掏腰包为孩子治病。在孩子出院后,她还从家里给孩子拿来了衣服、买来了奶粉和米糊。后来,这位父亲多次来卫生院感谢马清华,马清华也多次到孩子家里送衣服、送吃的,就这样,两家人慢慢从“医患”处成了“亲戚”。后来马清华调到迁安中医医院上班后,这位父亲还坚持到医院来看她。说起这些事,马清华只是淡淡地说:“咱们孩子少吃一口,给那个孩子的就都有了。”
为家庭困难的患者掏医药费,给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买饭送饭,为外地患者联系亲人……这些马清华口中不值一提的“小事”,让她和患者的关系走得越来越近,她也被患者、同事称为“马大姐”。
我们也想成为好妈妈、好女儿、好妻子
“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工作的时间多,生活上自然就少了,我们医院的医生都是这样的,我们都争做好医生,其实,我们也想成为好妈妈、好女儿、好妻子,但是,对父母、对孩子,我有太多的亏欠。”说起家庭,马清华不禁有些动容。
马清华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儿子今年读高二,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老人照顾。“我儿子特别懂事,但我知道,他也是被逼着成长,过年了,别人都一家团聚,我儿子只能自己在家吃泡面,他还安慰我说他爱吃泡面。”马清华说,儿子说过让她最心酸的一句话,他说不想做马清华的儿子,只想做他的病人……
对于儿子,马清华自认不是一个“好妈妈”,然而,对于父母,马清华也没能成为一个“好女儿”。2013年,马清华正在出诊救治病人,在救护车上,她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电话,在同车医护的注视下,马清华只说了一句“先救病人”,就又重新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病人处理完,等马清华赶回家时,却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父亲去世时,马清华又一次没能陪在身边。“特别难过,总觉得亏欠他们。”说完这话,马清华的眼睛湿润了。
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救治每一位病患,一心扑在急诊室的马清华,一直说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也是每一位医生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