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村新红服装加工企业车间一角。吴海民 摄
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村新红服装加工企业工人在整理加工后的产品。吴海民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侯嘉正 通讯员 吴海民 王强)剪样、裙边、缝纫、上袖、熨烫、折叠、打包……9月6日,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村新红服装加工部的工人在车间内紧张地忙碌着,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这批棉服7000件,是石家庄市某企业定做的工作服,那批裤子8000件是北京某企业定做的,都将在9月中下旬完工,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负责人贺志新一边查验服装一边介绍说。这里的服装加工业务来自北京、天津、辽宁等全国各地,成品统一装运或邮寄,非常红火,年收入15万元。
“我是临近郑庄村的,家离这里五里多路,新修的水泥路非常顺畅,骑电动车五六分钟就到了,每月能挣3500元左右。”今年43岁的赵秀兰边缝纫边说。和赵秀兰一样,在这里从事服装加工的女工有30多人,都来自军屯村或周边临近的村庄。他们在这里既有钱挣,又不耽误农活和家务活,逢人都夸自己的工作好。
近年来,迁安市建昌营镇始终坚持经济带动就业的导向,以基层党组织全面创A为契机,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小饰品、服装加工、手工扎花、手工布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镇域的就业容量。同时,不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现在我们全镇‘微工厂’有近100家,在用工、用电、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已带动就业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建昌营镇镇长孟鑫说。
乡村“微工厂”,增收“大舞台”。近年来,河北省迁安市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在劳动力相对集中的镇、村开办乡村“微工厂”。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引导群众参与服装加工、插花定作、鲜花采装等,走规模化、产业化、订单式“抱团”发展之路,实现“农民”变“工人”的身份转变,在盘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足不出村”实现稳定增收。截至目前,迁安市已经开办各种“微工厂”1万余个,既盘活了农村劳动力,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