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扎的这些鸡毛掸子漂亮吧!这些掸子都是网上的订单,客户们都催着发货呢!”走进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张麻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文豪就迫不及待地把我们拉进村民刘会英家里。
河北省滦南县姚王庄镇张麻湾村制作鸡毛掸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明朝中期,因工艺考究、制作精良,曾在北方市场上很有名气。以前,每年秋后农闲季节,一些有手艺的村民便开始在家里扎制鸡毛掸子,拿到集市上售卖,引来外村人羡慕的眼光。20世纪90年代末期,张麻湾村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蒙大棚、种蔬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毛掸子的生意也逐渐淡出了村民们的视野。
挖掘和传承张麻湾鸡毛掸子制作工艺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文豪提出的。这是一个年仅35岁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开始自主创业,小有成就后毅然放弃城市安稳舒适的生活和蒸蒸日上的事业,立志返乡二次创业。他头脑灵活,思想活跃,2020年刘文豪引进20余个蔬菜新品种进行试种,管理起了滦南县第一座蔬菜博物馆,并通过网络直播间进行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和销售。网络也让刘文豪的视野更加宽广,当他在直播间有意无意介绍起张麻湾村的鸡毛掸子,引起众多网友的兴趣,也激发了刘文豪的灵感,“扎鸡毛掸子是张麻湾值得骄傲的传统老手艺,其中凝结着祖辈的智慧、蕴含着特色的民俗,这样的文化基因必须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刘文豪决心大,行动也快。扎制鸡毛掸子,鸡毛是个大难题,他带领团队一家一家走访养鸡场、屠宰场,找原料、订鸡毛,去年入冬以后,刘文豪跟多个宰鸡店铺达成了稳定的供货协议。为了收购品质较好的鸡毛,他亲自验货,既看鸡毛的成色,又看柔顺程度,一点也不含糊。为了学习新的鸡毛掸子扎制技术,刘文豪有空就钻到网络上,不断积累和学习,他陆陆续续从外地购置来各种鸡毛掸子,一一拆解,认真研究。那时候,他的家里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鸡毛和掸子的零部件,家人也不理解他,可刘文豪仍然是一副痴迷状态。
刘文豪为张麻湾鸡毛掸子的付出,赢得了全村特别是一些老手艺人的支持。老党员刘继善和妇女主任张晓萍都会扎鸡毛掸子,他们发动村里10余位老手艺人“出山”,大学生刘昭仪在网上开设了公众号、开通直播间,大力宣传张麻湾鸡毛掸子。刘文豪心里很清楚,新时代人们对鸡毛掸子的需求,绝不是除尘工具这么简单,主要有一种怀旧的情怀和对艺术的追求在里面,所以要发扬光大这么技艺,就必须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让鸡毛掸子由生活用具变成工艺品、装饰品甚至奢侈品。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鸡毛掸子的制作工艺,村里的老手艺人刘会英和刘勤不断提出加工建议和意见,如今的张麻湾鸡毛掸子,已经从过去的几种款式达到了目前的30余种,在制作用料上不仅有鸡毛,还有鸵鸟、孔雀等禽类羽毛,掸竿儿也从单纯的竹竿拓展为黑檀、紫檀,黄花梨等上品佳木,并运用激光塑型、刻字等技术,开发定制化、个性化产品,古今融合,独具匠心。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张麻湾的鸡毛掸子在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月加工量从最初的几十把已经达到了目前的2000余把,销售形式火热。挑选鸡毛、绑扎、穿线、固定……村里的老手艺人们的加工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了,“现在我们加工一把鸡毛掸子能有十几元到百余元的报酬,锻炼了身体还有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张麻湾村75岁的老手艺人刘会英兴奋地说。
这下,刘文豪的心劲儿也更大了,他积极奔走,为鸡毛掸子注册了商标,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办一个加工厂,把村里人全都组织起来,让张麻湾鸡毛掸子越扎越漂亮!”刘文豪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