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天幕低沉,日月无光,是节振国次女节凤兰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滦州市榛子镇节振国小学在寄托对节凤兰女士深痛哀思的同时,开展了“学党史,忆英烈”教育活动。
老师告诉同学们:“节凤兰于1934年出生在古冶赵各庄,1938年开滦煤矿大罢工时,4岁的节凤兰在家里亲眼目睹了父亲节振国刀劈鬼子兵的英雄壮举。”
节振国参加开滦五矿大罢工和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之后,遭到了日伪军警的疯狂追捕,节凤兰随母亲刘玉兰在姥姥家和亲戚家东躲西藏,来躲避敌人的追捕迫害。父亲参加抗战后很少回家了,总也看不到父亲的节凤兰问父亲什么时候回家,节振国告诉她,“什么时候打完鬼子,什么时候就回家。”从此,父亲抗战到底的信念也在节凤兰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
1940年8月1日,节振国在滦县尤各庄和日本侵略者作战时英勇牺牲;那年节凤兰才六岁。节振国牺牲后,冀东党组织把烈士遗属安排到游击区堡垒户家中隐蔽。那时的冀东在日伪势力严酷统治之下,节振国烈士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不得不处处小心,防止暴露身份。
在艰苦的环境里,节凤兰成长很参加了革命工作,15岁就加入了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节凤兰怀着满腔热情远赴浙江,参加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直到上世纪50年代,河北省省长杨秀峰到唐山看望节振国烈士的夫人刘玉兰时,发现三个孩子都没在她身边——大女儿在部队,二女儿在浙江,儿子在北京,于是和刘玉兰商量安排一个孩子在身边照顾她。就这样,节凤兰被调回唐山,安排在唐山机车车辆厂工作。随节凤兰一起调回唐山的,还有她的丈夫徐瑞林。
节凤兰夫妇回唐山照顾母亲的同时,也从母亲身上汲取了朴素、低调、自强自立,从不向组织开口的好作风。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曾向刘玉兰赠送了“烈属楷模”的金字匾。
在追思节凤兰的同时,老师们还在课堂上学习了《校本》。节振国小学校本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冀东革命史和在冀东革命中牺牲的英烈故事,是一场生动的党史课,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爱国精神”,建设“红色校园”,打造“英雄小学”。
当天,担任校本课专职教师的节振国小学校长张晓君还在节振国烈士的雕像前,为一年级的学生生动讲述了《冀东抗日大暴动》、《1938年开滦大罢工》、《节振国刀劈鬼子兵》、《节振国血沃尤各庄》等历史故事。
据悉,"学党史,忆英烈”是节振国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鲜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