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冀”忆初心·寻访“红色镇馆之宝”①丨大钊故里:寻见“点种”与“耕耘”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冯立华 邢丁
2021-03-11 12:57:00
分享:

  【编者按】​河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留下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辈英勇奋斗、可歌可泣的故事。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长城新媒体即日起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寻访“红色镇馆之宝”,记者深入省内外红色纪念馆、档案馆、陈列馆,从馆藏的珍贵革命文物中,打开尘封的历史,发现感动的故事,共同缅怀那些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信仰的民族脊梁、人民英雄。

李大钊纪念馆外景。刘江涛 摄

  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邢丁

  100岁的藤椅

  一把藤椅,有着一百年的历史,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里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驻足凝望,犹如精神坐标,看似无声,却带给人深深的思考。

李大钊故居内历经百年风霜的藤椅。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当年,李大钊亲自买来了这把藤椅,坐在上面伏案疾书,撰写了数十篇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真理的文章。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也是坐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把《晨钟》“敲响”,一份份泛黄的报刊,记录着先驱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求索与呐喊……

百岁的藤椅,是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里最珍贵的文物之一。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这把藤椅是在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夫人赵纫兰从北京运回故乡的。”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也是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弟弟的孙子赵书明说,睹物思人,人们仿佛又看到那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坚定身影。

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赵书明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记者 邢丁 摄

  在前不久的一次采访中,赵书明用浓浓的乡音向我们还原了百年前李大钊回乡时与族里小舅子的一段对话——

  “三姐夫,您在北京大学当教授是干啥的?”妻弟问。

  “点种!”李大钊答。

  “三姐夫别逗我了,点种那不是庄稼地里干的活吗?”

  “我点的是不一样的‘种’,革命的种子。”

  大黑坨就是李大钊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李大钊在北大任教期间,每逢寒暑假回乡,常和村民拉家常、谈理想,让革命的种子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赵书明介绍,中国共产党党史界有一句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是指陈独秀,李就是李大钊。

  李大钊是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最先提出建立以“共产党”为名的政党。

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时空变幻,精神永恒。

  “平均每年接待20余万名参观者,党员们在故居聆听大钊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许多人当场流下了泪水。”赵书明说,看到大家眼里满是对大钊故里的敬重,很受感动,“不少村民还会自发地,不求回报地引导游客,讲讲村子的历史,讲讲党员带领大伙儿致富。”红色基因,已经深刻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和村民的日常。

  樟木书箱

  “这对樟木书箱是李大钊1924年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带回来的,书箱长83厘米,宽43.5厘米,高30厘米,边角有铸铜,两侧有拉手,便于托运。”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介绍,虽几经辗转,但眼前的这对樟木书箱保存依然完整。

当年李大钊在广州开会期间买的樟木书箱,用于存放重要的文献资料、书籍。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这是李大钊促成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

  当时因为参加国民党一大期间很多的文献资料积累日多,再加上李大钊有购书和藏书的爱好,所以在广州也买了很多重要的书籍,顺便在广州开会期间买了这个樟木书箱,“因为樟木能防蛀虫,所以大钊就把重要的文献资料、书籍都放在里面。”于海英讲道,书箱运回北京以后,李大钊也是非常珍爱,经常把自己收藏的重要的书籍文献放在里面。

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于海英。长城网记者 邢丁 摄

  李大钊一生的藏书非常多,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记挂着自己的藏书。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李大钊牺牲以后,夫人赵纫兰就把这对樟木书箱带回了乐亭老家。这对书箱是李大钊博览群书追求革命真理的见证,也寄托着家乡人民对李大钊的哀思。

  风雨沧桑,时光冲刷着一切,却冲刷不掉对李大钊的追忆。

  纪念馆里的一张照片,是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惨遭杀害前留下的影像。

李大钊纪念馆志愿讲解员邹佳琦。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李大钊第一个从容地走上绞刑台,为了折磨李大钊,凶残卑鄙的敌人竟绞了他三次,历时28分钟,李大钊就是这样献出了他还不足38岁的宝贵生命。”每次讲到这里,12岁的志愿讲解员邹佳琦总是眼眶湿润。

  在李大钊纪念馆做了三年多的小讲解员,邹佳琦为上万名游客讲解100多场了,每次讲到这里,她都会用坚定的声音告诉大家:“从那之后,无数个‘李大钊’站了起来,李大钊为之奋斗的理想早已变成现实!”

  李大钊写作的《青春》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大钊“点种”,我们“耕耘”!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人生实践,唤起故乡青年找到理想和信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大钊精神写下鲜活的注脚。

李大钊纪念馆讲解员左婷正在讲解李大钊的《青春》。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明明离开了农村,却回来种地,傻不傻?”老乡们不解地问。

  “乡村振兴是机遇,青年有责任。”姜骏鹏坚定地答。

  80后姜骏鹏,大学毕业后返乡当起了新型农民。

  一年四季为樱桃温室大棚忙活着,他这个农民当得还颇有新意。2019年实现纯收入60余万元。如今樱桃温室大棚已增至15个,同时又栽种露地樱桃20亩。

  尽管冬日阳光明媚,但杨晓波的眉毛上仍挂上了白霜,口罩上挂着小水珠。

大黑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晓波(左一)和志愿者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老百姓只要看到这面党旗,就知道咱们党员在这儿守着呢,有党在,大家放心。”身患肝癌,有着30多年党龄的大黑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晓波在村口设卡处插上了党旗。他说,作为大钊故乡的党员,在疫情防控一线上,就是要做先锋。

大黑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晓波在大棚内劳作。长城网记者 冯立华 摄

  “过去,村民们靠种玉米为生,日子过得平平常常。从1996年开始引进温室大棚种植,特别是近年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新变,杨晓波如数家珍,村里有4520亩土地,650户、2100多口人的村庄,在党员的带领下,建起温室大棚1300余个,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34399人!这是唐山乐亭县最新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大钊故里,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力量一直在澎湃!

关键词:李大钊,红色镇馆之宝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