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三个努力建成】天蓝地绿水润城!生态唐山是这样建设的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作者:唐建勋 闫军 洪超 光宇 北男
2020-08-05 08:03:45
分享:

唐山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开展“污染退城行动”,钢铁、焦化等污染企业全面实施退城搬迁、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本着抓生态建设就是讲政治、就是抓民生福祉、就是抓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命门”工程,以更大决心、更硬举措、更实作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在6月7日结束的唐山“两会”上获悉,2019年唐山生态环境建设向全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9年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考核结果为“优秀”,2019年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两个“优秀”就是对我市开展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的最好褒奖和见证。

  空气环境质量方面: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54、同比下降4.9%;PM2.5平均浓度5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2%;优良天数221天,优良天数比例60.54%,其中优天29天,同比增加9天。

  水环境质量方面:国家、省考核6条河流9个断面全面达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水质标准,5个断面实现水质类别提升。市考核29条河流53个断面,51个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比2018年提升39.9%,其中19个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良好水质要求,35个断面水质类别提升。省考核地下水监测点位4个,水质全部达到三类考核标准。18个国控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站位浓度均值全部达到一类海水水质。

  如今的唐山,一幅幅绿色锦织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废弃矿山地变身“唐山花海”,百里环城水系“清水润城”,“高、大、厚、密、彩”的城市绿带如“翡翠项链”缠绕,“三山五水花似海,一城绿色半城湖”的城市生态格局正在形成。

  唐山强力推进“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让河畅其流,水复其清。图为丰南运河唐人街全貌,一条玉带贯穿南北,两岸美景倒映水中。

  找准根源,精准发力

  防治污染,保卫蓝天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三个努力建成”和“两个率先”为目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统筹各方面力量,联动实施污染防治攻坚。

  “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治理上出重拳,从影响环境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着手,确保在短时间内突破见效。要坚持结果导向,在精准上使硬招,找准根源、精准发力,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争取。要坚持法治导向,在震慑上用重典,针对生态环保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格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到位,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这是今年5月1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古江在生态唐山建设调度会议上的讲话,彰显了我市对生态环境整治的更大决心。

  今年初,我市围绕大气、水、自然生态、环境执法、制度体系建设五大方面,制定了101项具体工作措施,全力推进生态唐山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生态唐山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建设生态唐山实现绿色发展工作方案》《“退后十”工作方案》《唐山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坚持每月一调度、每月一督导、每月一通报,推动“点上治标”转向“全面治本”,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推进企业深度治理,全面执行严于国标省标的“唐山标准”“唐山限值”。在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制定对标国际标准、严于现行标准的钢铁企业排放“唐山标准”,全面执行严于国标省标的“唐山限值”。2015年以前,我市相继在钢铁、焦化、电力、水泥、造纸、陶瓷、化工等7个重点污染行业开展污染治理达标建设和企业达标示范创建活动,累计投入资金近280多亿元,实施环保治理。从2015年开始,率先在全国主动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钢铁、焦化、电力行业改造任务较省达要求提前两年完成,吨钢污染物排放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最优水平,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最早完成整治,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为全省提供了示范。

  燃煤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本实现清洁取暖格局。2014至2018年,全市削减煤炭消费量1827万吨,超额完成省达目标(1198万吨)629万吨。从2013年开始,对燃煤锅炉进行综合治理,共完成8900多台约15000多蒸吨燃煤锅炉淘汰拆除或清洁能源替换,年减少耗煤量300多万吨标煤,减少烟粉尘排放约96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1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约2.8万吨。2018年底,实现了全市35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同时完成130台、16000蒸吨燃煤锅炉提标改造。2019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双代一清”工作(气代煤、电代煤),完成农村双代改造42.1万户,农村和城市建成区居民洁净煤累计配送69.7万户、58.1万吨。2020年,我市计划在农村再增加双代改造64.3万余户,全市农村基本形成清洁取暖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启动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围绕从根本上解决“钢铁围城、重化围城、污染围城”问题,从2018年开始,我市启动“污染退城行动”,推进工业企业向沿海和园区集中,钢铁、化工、陶瓷、热电临港临铁布局,实施钢铁企业、焦化企业退城搬迁、整合重组、转型升级,推动市区2家热电厂和3家污水处理厂易地重建。仅2018年、2019年,再次压减退出钢铁产能1876万吨,煤炭产能455万吨,水泥产能260万吨,焦化产能245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主城区周边陶瓷企业退城入园,建设“五中心、一基地”,打造陶瓷名城、创意瓷都。市区二环线以内且未进入工业园区的铸造、轧钢、石灰窑、砖瓦窑、家具制造(涉VOCs)、化工行业搬迁至二环线以外工业园区。据了解,仅此一项,年可减排颗粒物4296吨、二氧化硫3144吨、氮氧化物6016吨。

  严格移动污染源管控。从2017年开始,开展环保部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监控试点建设,启动建设机动车门禁、号牌识别和流量统计系统,利用尾气遥感监测技术监测车辆排放,形成了“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试点经验并向全国推广。2019年,在市中心一环线内、国省主要干道建成20套黑烟抓拍设备,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取证、公安部门处罚”机制;开展全域治超创建无超载超限城市行动,突出核心城区治超,严禁超载车辆进入高速环线以内。从2018年开始,我市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公转铁”,从根本上解决移动污染源问题,最终实现全市大宗货物集疏港全部实现“公转铁”。据了解,今年1-5月,铁路运输唐山港两大港区疏港铁矿石累计完成3068列、运量1092.4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2700列、98万吨)增长13.6%、10.6%;日均装车发运20.2列、7.1万吨,其中,曹妃甸港区累计完成2304列、运量813.2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2040列、746万吨)增长13%、9%,日均发运15.2列、5.4万吨。唐山港两大港区“公转铁”运力持续提升。

  一河一策,河畅其流

  水复其清,清水润城

  初夏的清晨,在路北区河西路的陡河沿岸,晨跑的人们渐渐多了起来,河水清澈,空气清新,这里成了市民们晨练的好去处。

  “树绿水清,风景如画。在这里跑步,神清气爽!”遇到正在晨跑的市民王先生说起改造后的陡河,由衷地称赞:“全域治水,清水润城,滋润了百姓心田,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抓水环境治理就是抓民生福祉,就是抓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提出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综合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源涵养及供水、沿河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废弃坑塘改造、管理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的153个项目,让城市河畅其流,水复其清。

  根据全域治水清水润城3年行动方案,到2020年底,将建成河河相连、河湖相连的水网体系,实现“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的城市水生态。

  在推进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河施策,全市128条河流全部编制“一河一策”方案。

  陡河景观大道工程完工后,市民可驾车顺河而上,沿着风光旖旎的10公里景观大道直达陡河水库;青龙河文化景观带以水清岸绿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两条景观带分列于我市主城区东西两侧,是总长67公里的环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我市集中力量实施环城水系提升改造综合治理工程,对青龙河、龙王庙河等5条河道进行综合改造,建设李各庄河、青龙河等4条河道生态引水工程,改造15公里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建设邱庄水库至北湖引水管线,综合改造北湖,建设东湖花海至北湖旅游观光景观通道。

  李各庄河位于我市高新区东北部。高新区确定了以整治乱占乱建、河道直排污水口门封堵、河道清淤、调引清洁水源、建设水景观环境为重点的“五位一体”方案,推进水、城、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通过拆违拆迁、清淤清障、排污整治、绿化美化等措施,河道水质已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面清、岸洁、有绿”。

  全面综合施策,水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2019年,我市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等6大类47个项目,完成62条438公里河道清淤,全市河湖生态补水2.09亿立方米,实现主要河流跨县界监测全覆盖。推进工业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8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并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98.8%,县级城镇污水处理率90 %以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调整优化陡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开展乡镇级及以下和“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完成88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2020个村庄生活污水管控和15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实施无人机航测飞行77架次1260平方公里,完成三次排查任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长江、渤海入河(海)排污口排查专项工作突出单位”。

南湖公园作为生态修复的典范,已成为唐山的靓丽名片和“城市会客厅”。

  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生态修复,景色怡人

  按照《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划定结果,我市共涉及13个县(市)区,划定生态红线总面积1089.42平方千米,占唐山市国土面积的7.67%。

  统筹生态环保与生态修复同步展开。2013年开始,我市对生产矿山进行关闭取缔、停产整治、整顿提高的同时,拉开了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大幕。

  滦州市榛子镇椅子山历经河北地质二队3年的综合治理、技术攻关,现在蜕变成了漂亮的牡丹园、果园、药材园、苗圃基地,昔日4万平方米的废弃采石场实现了全面复绿。共计栽植乔灌木2万株,栽种刺柏5000棵、火炬树5000棵,复耕造田21亩,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样板典型。

  丰润区马头山的金隅冀东水泥唐山公司石灰石矿区,一片盎然绿色映入眼帘。近3年来,该公司先后投入生态恢复治理资金4亿元,采取边开采、边修复、边建设的模式,对矿区实施边坡治理、覆土见绿、植树造林、引水上山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矿山旧貌换新颜。累计植树18万余株、播撒草籽2200余千克,治理边坡71万平方米,覆土57万立方米,植被覆盖面积69万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87%。

  迁安市的金岭矿山将打造成世界级矿山生态公园,棒磨山铁矿将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农场,昔日伤疤重披绿装。

  一个个生态修复典型,让昔日矿区重现绿色生机与活力。

  在治理废弃矿山过程中,我市坚持“谁开采、谁修复,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材则材”,积极推广“山区复耕+企业复绿+矿山公园”的生态修复模式,全面推开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

  截至目前,我市完成矿山废弃地植被修复1.42万亩。预计到2021年,我市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全部完成治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全部关闭;生产矿山环保措施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创建全国森林城市。2018年我市启动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实施通道绿化工程、沿海绿化工程、荒山绿化工程、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工程、矿山修复绿化工程、森林村镇建设工程、环企绿化工程、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河流沿岸绿化工程、城区绿色空间拓展工程等十项工程,扩大全市绿色生态空间。全市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00万亩,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为推动唐山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和“两个率先”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市自然资源部门按照“高、大、厚、密、彩”标准,推进“一环八线”绿化,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08万亩,建成833公里高标准生态廊道,环城高速两侧形成近100公里长、1000米宽的闭合式生态屏障。实施城市增绿工程,建成区新增绿化覆盖面积877.8公顷,“三山五水花似海、一城绿色半城湖”的城市生态景观正在显现。

  我市连续5年被省政府授予空气质量改善优秀单位。2017年被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授予秋冬季大气污染物防治优秀单位。2018年,在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位居第一。2019年我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建设生态唐山,共享蓝天碧水青山,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正以更大决心、更硬举措、更实作风,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城市而奋勇向前!

  图片:记者 闫军 洪超 光宇 北男 摄

关键词:责任编辑: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