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田在田间地头拍摄vlog,讲述他带领群众奔向小康的幸福故事。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喆 摄
长城网讯(记者张光明 金宗明 冯喆)“立田呐,我琢磨今年香菜还是得接茬种。你替我张罗点儿好种子呗?”
“那还不好说!你等我信儿就行了……”
从原来揭开锅盖都费劲,到如今盖起了新房,唐山市玉田县西冯家铺村的王加友日子越过越宽绰了。人勤地不懒,与其说自家六亩地里种的是香菜,不如说种的是梦想和希望。而帮他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正是此刻跟他面对面、手拉手,坐在炕头上话家常的冯立田。
冯立田与村民王加友交谈。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喆 摄
“五十而知天命”的冯立田对土地的感情有多深,对乡亲们的牵挂就有多深。作为唐山市玉田县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冯立田办起了企业、过上了好日子,却愈发珍视自己的农民身份。这种“致富不忘乡里”的朴素情感,支撑他多年来一路前行,让他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领头雁”。
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农村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全国十佳农民”……自称“只不过是个农民”的冯立田早已有了现代化的“内核”。他从田间地头大步“跨界”,“互联网+农业”的思维让他一路走得坚实。
冯立田正在查看玉米地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喆 摄
冯立田(中)和村民查看玉米地情况。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喆 摄
走进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百多平米的办公室内,空调正吹着舒适的风。整齐划一的工位上,几名年轻人在电脑前忙碌着。要不是一块液晶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着农田、大棚的实时监测数据,谁也无法把这整洁现代化的办公环境跟“种地”联系在一块儿。“把田间地头搬到了大屏幕,庄稼地就在办公桌上。”冯立田“隔屏”管护着他心爱的农田。在电脑的控制下,只见液晶屏通过田间密集分布的摄像头和监测设备传回各种数据,实时监测各个地块、各种农作物的温度、湿度和生长状况。“有高科技替我种地,几千亩庄稼坐屋里就拾掇明白了!”冯立田脸上难掩自豪。
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成立,目前流转土地1.2万亩,托管土地达到12万亩。社员们能揣进口袋的实惠到底有多少?冯立田心里的账目清清楚楚:“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连续多年创全县小麦、玉米高产纪录;跟普通农户相比,平均每亩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成本降低50—150元,农机服务费成本降低20—30元,标准化生产产量增加15%—20%,订单种植产值增加150—400元,小麦平均亩增产30—50公斤,玉米平均亩增产50—80公斤,年亩增收250元以上。入社的2000户社员年底拿分红,普通农户按一家六亩地来算,平均也能拿到一万八,比之前增长了30%左右。”这份“成绩单”,冯立田“晒”得信心满满。
唐山市玉田县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喆 摄
说话儿间,冯立田的手机“嘀嘀”响个不停。打开这款自己组织研发的“农合”APP,冯立田顺势拉开了话匣子:“可别小看这个APP,不光可以给庄稼地远程‘把脉’,还能直通市场直接‘砸单’。在手机上轻轻一点,从种到收再到卖就一键打通了。”冯立田介绍,现在“农合”APP在当地“圈粉”可是不少,光是农机服务人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首批用户就有1000多人。手机APP与电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同步运行,社员农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应用程序,利用手机平台实现“线上”销售、技术咨询,“线下”收购、技术服务,让老百姓真正享受“互联网+农业”的实惠。
“我骨子里就是个农民,只不过赶上了好时候。”冯立田告诉记者,他的梦想就是本本分分做一名农民,带着乡里乡亲用科技“种”出小康生活,“种”出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