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代表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即将进入盛夏
进入一年之中炎热的时候
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在中医养生论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夏至一到,标志着盛夏来临,而且夏季雨水多,是湿热最重的季节。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夏至养生要点
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介绍: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是阳气最旺的时节,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阳气在夏至日这一天强盛到极点,盛极必衰,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健康亦与天地气机密切相关。夏至是一年之中关键的养生节气,在中医养生理论中,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阴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要注意阴阳平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养生。
★起居养生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宜晚睡早起。中午午休一会儿,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乏力,口渴恶心。安
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注意避暑
夏至节气到了之后,热天也跟着来了。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尤其是长期在室外,需要顶着烈日工作的人们,中暑的可能性又会更大。建议要及时防暑。比如说外出请做好防晒措施,比如说防晒衣穿起来,防晒帽子要带好。对于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们,要准备好解暑汤(如绿豆汤),并且还应该备些藿香正气水,当自己有中暑倾向时,要及时喝一些缓解缓解。
★适当运动
夏季多闷热懒散,提倡适量运动以振奋阳气,提升精神。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
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
★合理饮食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多食用一些健脾胃的东西,比如小米、怀山药、大枣等。多吃苦味,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如西红柿、鲫鱼、黄瓜、苦瓜、苦菊等。但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不要怕费事不喝水。少喝冰水,过凉的饮料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部胀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一些温热的水反而更解渴。
★调畅情志
进入夏季,心情变得容易急躁,“心静自然凉”,心态调整由为重要。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不要压抑自己。心情不好时可以少吃一些甜食缓解一下,或适当的放松消遣,舒缓一下心情。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就是养生要顺应天然的原因。可以通过穴位贴敷等一些有效的养生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夏至时节
出门记得防骄阳
多吃清淡多喝汤
千万千万莫贪凉
起居规律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