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头条新闻

向海发展 气象人在行动 唐山市气象部门开展海洋气象服务纪实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金宗明
2021-03-23 09:00:05
分享:

  今年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近几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向海发展的战略,全市气象部门围绕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的目标,充分发挥监测预报预警等气象科技手段,为唐山市向海发展保驾护航。

  建成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布设观察海洋的“锐眼”

  唐山市海洋气象观测系统经过近十年快速发展,逐步建成海洋-海岛-海岸内外兼顾,雷达、常规气象站联合布局的综合观测体系,观测系统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

  2009年,为更好的服务唐山沿海经济发展需要,曹妃甸工业区气象局建成了唐山地区第一个海上浮标站。浮标站提供实时、连续的风速、风向、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浪高、海水流速、流向、海水温度和盐度等海上水文资料。大型浮标站的建成填补了气象部门在渤海海上观测资料的空白。自2009年建成投放以来,曹妃甸浮标站已默默守护唐山海域达10年有余,成为气象业务人员实时掌握海况的“海洋之眼”,同时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海洋气象和水文历史资料,为认识、了解、掌握海洋气象规律,实现海洋气象精准预报、精密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浮标站可谓是“功不可没”。

  2013年以后,伴随唐山海岛旅游济发展,海岛气象观测站开始布局建设,乐亭祥云岛观测站2013年投入使用,曹妃甸龙岛气象观测站2020年投入使用。海岛观测站实时提供海岛上天气状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岛上游客及管理部门及时提供海岛天气变化情况,成为海岛旅游安全调度的重要科学依据。

  2007年到2020年,沿海岸基观测站迅速发展,乐亭、曹妃甸、滦南及丰南四个沿海县区先后建成12个多要素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分布在沿海气象灾害风险较高的乡镇、园区、港口区域,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海水养殖、风暴潮防御等气象灾害防御的方方面面,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风险。

  为更好的服务海上运输、物流、港口作业等对海洋灾害敏感的行业,以曹妃甸港为试点,唐山市气象部门大力发展船基、陆基、移动平台相结合的观测体系。先后在曹妃甸作业船只上安装自动观测站3套,在沿海石油作业平台上安装观测站4套,在码头作业区安装专用观测设备8套。三种平台上联合布局的观测体系大大提高了海洋监测体系的覆盖面和密度,小尺度的小范围的气象灾害可以有效监测,成为海洋运输、石油开采以及码头作业等特种行业的重要安全保障。

  伴随气象雷达观测技术的广泛应用,2017年曹妃甸建成第一个沿海X波段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工作频率在9GHz左右,具有集成度高、高空间分辨率、低功耗、稳定可靠的特点,在远洋船舶航行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监测海上暴风雨、台风等,保障船舶航行安全。随着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X波段雷达被布设于沿岸地区,如港口、码头、石油平台等,高精度监测台风及强对流性天气系统的对流结构,有效补充常规天气雷达的监测盲区,准确及时识别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包括尺度很小的水龙卷,为及时预警、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损失争取时间,最大程度保障涉海作业安全。

  加强海洋气象预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蓝色发展+气象”行动

  气象条件是影响海上航运、港口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唐山海域受渤海海峡、辽东湾等影响,风区长,狭管效应明显,大风、大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出现过的大风极值为40.1m/s(13级),浪高极值7.3米。

  市气象部门不断开展基于业务需求的预报预警研究,开展了自动订正EC-thin格点预报业务,引进兰州大学、南海所等先进技术,实现0-2小时、2-12小时预报无缝对接,实现多种海洋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实施“蓝色发展+气象”行动,发展海洋预报服务,提升气象在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休闲和海洋渔业中的保障作用,提高气象服务港口作业、滨海旅游等能力。

  推进港航管理气象服务。加强同海事部门合作,共同签署了《推进海上精准气象服务保障合作协议》,建成信息共享专线2条,通过海事VTS的各个发布渠道,实现海域船舶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全覆盖。同时在海上搜救应急和天然气保供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推进港口运营气象服务。为首钢、冀东油田、LNG卸气站、拖船公司、港口公司、煤码头、实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提供锚地走锚风险、海冰监测、风浪预测等需求服务,开展“一对一”直通式服务。

  推进海洋渔业气象服务。为曹妃甸农业发展集团等区内省、市级龙头企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相关用户养殖场布设水质监测设备,设置阈值自动告警;为乐亭渔业生产合作社提供渤海中部海捕气象服务,并在渔船上开展卫星宽带试验,搭建海上信息传输通道;积极和保险公司合作,共同探索开展扇贝养殖气象指数保险。

  推进海上设施安全气象服务。为海上风电场等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气象服务;为那潮河二桥、龙岛旅游开发(指挥部)等提供专项气象保障服务。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谋划气象保障新任务

  海天一色同绘蓝色星球,唇齿相依共护绿色家园。在气候变化影响日益严重的今天,陆地、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精密地观测海洋、深入了解海洋深处气候密码与全球洋流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十四五期间,市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基于地基、空基、天基的海洋气象监测网,致力于海上大风、大雾、海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唐山海洋经济发展,努力建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城市、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建立港航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立基于风险的港航气象服务平台,开展灾害性天气海域航线船舶受灾风险预测、海上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营气象预警、船舶靠泊和接卸作业受灾风险评估等服务。研发导致港航交通管制的能见度、风力等级指标,建立港口封航气象风险预测业务。持续开展采暖期LNG船舶进港卸气专项气象保障,助力京津冀地区供气平稳。

  提升海上搜救应急气象服务能力。部门联合开展海上溢油轨迹模拟、人员落水轨迹模拟等技术研究,为海上事故应急处置和人员搜救提供科学参考,提升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服务水平。依托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气象水文预测业务,开展基于北斗二代卫星通讯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实现面向渔船、货船的海洋气象信息的快速发布。

  强化海洋气象服务信息化支撑。一是推进曹妃甸海洋气象分中心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在“曹妃甸云”的部署应用,实现系统网络安全、常规运维的地方专业托管;二是强化多源海洋气象数据管理,实现密切衔接、高度融合和标准化应用;三是基于北斗二代通讯需求和推进情况,升级现有海洋气象信息发布、观测数据传输模式,新建信息发送、数据接收系统。(郑元鑫、侯书勋、袁雷武、龙强、于志明、远红杰、跃英)

关键词:气象,服务,海洋责任编辑:金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