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网言网语

知青不老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锡臣
2020-09-18 16:28:00
分享:

《知青不老》

赵锡臣

  “知青”这个名词,是中国制造。也是独属于中国的“专利”。它是在哪个特殊的年代,对特殊人群的特有称谓,从1968年至今,尽管已经过去了52个年头,但仍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挥之不去,也许会成为历史的永恒,因为,它毕竟是一段历史,是任何人也不能抹掉的历史。

  1968年,当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以后,全国城市千百万青年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亲人,奔赴广大农村、山区和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广大青年当时最时髦的革命口号,也是他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革命追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做为一场运动发起的,如同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既然是“革命运动”,你响应不响应,参加不参加,自然也就成了当时革命不革命、真革命和假革命的试金石。从更深的层次看,它也是缓解当时全国沉重巨大就业压力的一种明智举措。

  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在农村、山区和边疆,广阔天地练红心,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增加了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熟、成长。为他们人生成长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后来有许多人回忆起当年知青历史时,是感慨、感谢,成了他们社会实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知青运动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他们的后代也从中汲取到了成长的充分的营养。毫不夸张的说,当年的知青运动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抹绚丽的彩虹。

  广阔天地造就、成就了一大批年轻人,特别是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之后,一大批知识青年凭自己的知识,考入了高等学府,在知识的海洋里,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刻苦钻研,既学做人,又学做事,掌握了建设强大祖国的本领,成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21世纪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上至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政领导人,下至工人、农民、教师……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各个领域,很多都成了佼佼者。他们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骄傲,我们应该为他们大声喝彩!

  如今,当年的知青已经年过花甲,有的已过古稀之年,可他们人老心不老,自称60后、70后。在老年大学,他们学美术、学书法、学摄影、学舞蹈,在社区,他们自发的组织起各类业余文艺团体……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他们欢乐、愉快的身影。他们为我们和谐的社会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带来了追求和希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们说,心不老,人亦不老,心态年轻,人永远年青。

  知情不老!知青精神永远不老!

关键词:教育责任编辑: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