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健康 > 健康资讯

秋意渐浓 如何解秋乏

来源: 唐山市中医医院  作者:史爱华 李凤娥
2020-09-02 09:20:45
分享:

  春困秋乏夏打盹儿

  睡不醒的冬三月

  进入秋季

  感到

  疲惫

  乏力

  想睡觉

  ……

  这就是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夏去秋来,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造成秋乏的原因

  造成秋乏的原因是什么呢?唐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二病区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李凤娥介绍:造成“秋乏”最主要的原因是夏季气温高,熬夜晚睡或大量出汗造成了人体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新陈代谢加速,身体过度消耗。进入秋季后,随着气温的变化,人的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

  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各项功能也日渐正常,人们夜间更容易入睡,以致晨起仍觉困倦不愿醒来。

  何以解秋乏

  充足睡眠,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即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用以缓冲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故为缓解秋乏,我们在睡眠上应该做到早睡早起,每晚最好在10点睡觉,睡眠时间约7-8个小时,并养成午睡的习惯,时间保持在20-30分钟。不仅可以抵抗“秋乏”,而且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顺应人体养阴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适当运动 多伸懒腰

  适当的运动是对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根据自己日常的运动量来调整。如果

  平常运动较少的应该从轻量的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氧运动,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会增加疲劳感。另外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疲惫时,不妨伸伸懒腰,使心脏更多的运动,从而将氧更多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巧梳头发通经络 人体头部穴位密集,常梳头发可疏通经络、按摩穴位,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健脑聪耳、散风明目。可以用手指代替梳子常梳头发,从头皮开始往下顺,一处每次梳5-6次,整个头发平均一天梳拢100下左右为宜。

  少油多蔬忌辛辣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因为缺水而导致疲乏。而油腻、辛辣食品易伤阴化燥,因而,秋季饮食方面宜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每天补充足够(2升左右)的水分。可以泡些西洋参茶,起到养阴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参、玉竹等。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能够有效减轻疲乏。蔬菜和水果要多吃,它的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绿色高纤维蔬菜更可以保证脑细胞获得充足的氧气,让人精神抖擞。

  多晒太阳少悲秋 俗话说:“伤春悲秋”,秋天万物凋零,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萧肃之意的季节,容易导

  致情绪低落,甚至是伤感、忧郁的状态。中医认为,常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的阳气,能有效改善人们忧郁的心情。进入秋季后,紫外线的强度收敛了许多,是进行日光浴的好时机。可多与朋友聚会聊天,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出去逛逛公园、游览山水,不仅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发泄,而且有助于避免悲意的产生。多笑、常笑、开口笑,还能保养肺气,有效解除“秋乏”。(史爱华 李凤娥)

关键词:健康,秋乏责任编辑:杜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