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今年的8月7日为立秋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立秋习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立秋养生全攻略
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孙惠敏主任医师介绍:“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已经到来了,因为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之后。立秋以后到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不会完全消失,人们仍会有闷热的感觉。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虽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夜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相对会舒服一些。立秋以后虽然气
温只是些许的变化,但敏感的人体仍然会捕捉到相关的信息。在此给大家几点小小的建议:
合理饮食
随着气温的变化,人体的消耗会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但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薏米粥、扁豆粥等食物,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对身体大有裨益。也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当然必须的鱼肉蛋禽也要适当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起居有常
立秋之后,暑气渐淡,夜晚的感觉会相对舒适一些,此时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
收敛太多。又可以调养身心,补充因夏季环境不适造成的睡眠不足,精神疲惫,对免疫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要正确领会“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立秋时节逐渐凉爽舒怡的天气正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切忌运动量过大,耗气伤阴。
防暑防晒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立秋过后,还可能再处于炎热之中,而这种炎热气候有时候也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外出时,记得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时做好防晒工作。(史爱华 孙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