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这家人》研讨会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文艺局局长)
吴杰(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马元(《那座城这家人》演员)
童蕾(《那座城这家人》演员)
萨日娜(《那座城这家人》演员)
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改编自唐山籍作家、本报记者李焱的长篇小说《平安扣》,以经历大地震重创的唐城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一个由七个姓氏组成的九口之家在震后40年里相互扶持、重建家园的故事。它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将厚重历史与民族精神蕴藏于诗化的视听语言中,浸润在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里,是电视剧作为互联网时代“说书人”的独特作用。王大鸣一家人所经历的大地震、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映照着整个大时代。
温暖,是大家看了《那座城这家人》之后共同的感受,但对于一部电视剧,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就把部分专家和主创人员的发言进行摘登,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视角,更深地品读这部电视剧:
专家赞誉:在寒冬里带给我们温暖
“这部戏是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它有着浓烈的生活依据,有着自唐山大地震以来42年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动情地说。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作家、艺术家关注于自己所处理的题材进行审美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就是对人民、对时代、对历史负责任的精神。“那座城”,城是个意向,城是人类文明的现代化产物; “这家人”,其实这家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文艺局局长):看了这部戏像做了一场梦,居然有七八次老泪纵横。我认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剧,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相结合。40年的生活,四代人的爱憎,一家九口人的情感纠葛,从这部剧中可以看出来:
“你不知道人生可以有多坎坷,有多难”,这里面有地震、矿难、非典、下岗、病痛,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你也不知道人心可以有多暖,有多美”,这里的人物以他们的作为让我们看到,在地震之后唐山人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
“你不知道艺术可以有多真,有多美,有多精”,它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比较精美的程度,有很强的独创性,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的作品,给人强大的思想、艺术、魅力之震撼。
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这九口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构成了一个特别温暖的世界,这种温暖正是中华民族在当代特别需要的东西。这部片子在我们看完之后走出家门时,我们走向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个街道里、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国家里的人群时,我们想到的是一种爱,是一种友善,这就是正能量。
这部片子无论从编剧、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是很精美的。
吴杰(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我看这个剧最大的印象,它是激发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好剧,就像网上观众弹幕说的,它是一部“值得追的剧”。我觉得这个剧对很多观众是有震撼的,在寒冬中给人以温暖。
一、贴近现实生活。一个城市的毁灭、重建、再生,一个家庭的残缺、创业、奋进,从1976年到现在,它是紧贴现实生活的。作为文艺创作人员来说,紧紧盯住当下的时代,盯住火热的现实生活来创作,有很多活水可以挖掘。
二、聚焦了真情实感。为什么很多人诟病现在电视剧的创作,我觉得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就是不够真实,让人觉得像在看闹剧,分隔感特别强,看着看着就出戏了。这部剧塑造了很多鲜活人物,真实感很强,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真实场景,没有疏离感。二是情感的真实,这里面塑造了很多情感,夫妻情、母子情、师徒情、邻里情,还有姐妹、兄弟,这些情感塑造得特别真实,悲痛的、伤感的、惆怅的、愤懑的,失魂落魄的。
三、捕捉了上进的精神。全剧体现着奋进向上的精神,通过劫后余生、患难与共、相互帮扶,一件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中国百姓的美好品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镜头、一组组画面挖掘、发现普通人的亮点,挖掘向上的、奋进的精神,挖掘平凡中的亮色。
李春利(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关于生死——有人认为,除了生死,其它都算不了什么。我觉得这部剧却给出了不同的思考,除了生死,它还思考怎么生和怎么死。经历了生死,对生与死的理解就会有很大不同,我觉得这部戏里没有消沉,以母亲为核心的这样一个家庭没有去怨天尤人,在现实面前没有人低头,坚强地活着,而且不仅仅独善其身,还收养遗孤,关爱着身边他们能关爱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样一家人的生活确实给了我们生的意义:好好地活下去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关于重建——电视剧绝对不仅仅是在讲家园的重建,它更是写人的心灵重建,对未来生活勇气的重建,信心的重建。剧中的重建是多重意义的,比如父子关系的重建;对亲人的理解、对爱情的理解;还有大鸣家庭的重建(两次),他与小艾的关系,包括燕儿归来时家庭的重建,这种意义上的家庭重建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它温暖了观众的心。
“好人有好报”——完成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宣讲。我看到这部戏时第一感觉是这是男版的《渴望》,王大鸣就是男版刘慧芳,善良、有爱心,面对地震遗孤他说的话是“你们不用感谢我,我养你们”;面对两个妻子,一个失去正常人的能力,一个是绝症,他把所有责任都扛在自己身上;对工作、工友那么炙热的情感,对危险他挺身而出。这个人物很悲情,天灾人祸都赶上了,几度生死,但他不悲惨,确实是好人有好报,他得到了真爱,改变了家庭命运,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建设者的骄傲。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
我认这它是一部巧角度、小人物、大史诗的年代剧。它聚焦震后的唐城与唐城人,折射了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成果,满怀人文情怀,是一部主题意义深刻、富有时代精神的大时代连续剧。
我觉得主要优点体现了几个层面:一是时代变迁的浓缩。该剧集中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展的成就,通过一个大家庭共克灾难,重建家园、共度时艰的故事,地震的灾难、高考的恢复、国营企业改革、非典疫情镶嵌其中,通过个体重生、城市重建,全面呈现出中国城市改革与繁荣开放的全过程。而且我觉得这部剧特别用心,制作特别精良,精心构建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情形,而且还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基础设施等发展的年代场景,以及电视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
二是大家庭小人物筑就中华民族精神。该剧以九口之家七种姓氏的大家庭塑造了众多充满爱的小人物,包括情真意切热情担当的王大鸣,美丽大度的杨艾……剧中所有人物都有共同的创痛经历以及个体智慧,迎接着城市的重建和在每个时期所遇到的时代困境,共同凝结构筑成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
三是个体重建,重审人文情怀。这部剧旨在描摹真实细腻的生活日常、人情冷暖,以个体心灵重建与情感价值为核心,成功建立起人性真善美的内涵与国家民族的情怀。生活在复杂家庭中的每一个小人物,尽管他们都经历了家破人亡、身心创痛,但他们面对灾难和时代困境并不灰心气馁,而是积极向上朴实待人,将无私的爱奉献,进而提升为社会的人间大爱,已经由爱家爱厂提升为爱国爱城的国家民族情怀。
主创感受:创作并感动着
“《那座城这家人》不是写别人的故事,而是写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本剧出品人、湖南天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宁说,剧中每个人物都是现实中的人物,面对苦难,从容镇定不放弃,面对亲人充满责任感,大爱无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本剧制片人孟凡耀则用“写实”生活流”高度概括了主创团队的坚持:“扎根生活,走进人民,走进家庭,走进矿区,走进城市”。也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根源,才能赋予角色闪耀的人物光芒,可以说真实就是《那座城这家人》最隐性的特质,这种高契合度立人物于沃土之下,有着充分的养分,故事也就枝繁叶茂,格外动人。
导演邵警辉谈到,他创作过程中一直思索:这个剧有这么多内容,打动了所有看过剧本的人,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我发现这个剧表现的最主要是真善美,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一个核心:付出。经历过地震的人们要重建家园,他们不是掠夺,不是争取,而是付出,所以我觉得打动观众的地方就在于付出。”
陶陶(《那座城这家人》编剧):我接手唐山这部戏是在2016年8月份,之前专家组就给出意见,说项目改编难度比较大,如果要进入改编可能需要比较大的动作。当时还是比较忐忑的,我是80后,写地震题材,我怕自己写轻了、写薄了,触碰了这个题材但又不能给观众、给社会带来正面价值观,等于是浪费了这次书写的机会。后来还是制片人鼓励我,说主要还是写改革开放之下小人物的故事,这样我就有了信心。
之后我三次去唐山,一百多天,采访了各式各样的人,看各种影视、文献、资料。我对唐山震后的人有了一个总体印象:他们经过创伤,虽然会说这个事情,但并不会说得很深,整个感觉就是高度概括,其实这是我后来写这一群人物主要抓的人物基调。之后我们就建设了一组唐山人物,梳理了唐山整体产业结构,把我们的一组人物都安上了各种和唐山相关的职业,再调动一些我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观察,呈现了现在这样一个故事。
李焱(《平安扣》原著作者):从2008年到2018年,一部33万字的小说《平安扣》变成了4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那座城这家人》,整整历时十年。我作为原著作者,作为唐山人,心中充满感激。《那座城这家人》尊重历史、直面灾难,它高度还原抗震救灾的历史,唐山大地震毁灭的是生命,但我们在电视剧中却看到了浴火重生,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灾难带给我们的不是沉沦,我觉得这是第一重感动。
第二重感动,我感觉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还没有哪一部电视剧这样走心,这样真诚、真心地触摸一个城市,影响一个城市。这个电视剧不是把唐山人的伤疤撕开撒盐让人们去看它的惨烈,而是通过这个重组后的特殊大家庭凸显人间大爱。可以说剧中每个人走过的四十年就是我们唐山人相依相伴走过的路。“唠的是庄稼嗑,讲的是家常话,说的是人间真感情,小人物寻常事,说的是生活大道理”,唐山一位长者的话可以说是对剧本最高的褒奖。
马元(《那座城这家人》王大鸣扮演者):我在读剧本、读故事的时候,文字传递出来的力量就让我不知不觉地投入进去,不知不觉地动容、掉泪,我真的是遇到了这么多年很少遇到的一个故事,这个剧作不是凭空创作出来的,一定是背后有很深很深的沉淀,很深很深的内涵,还有很真实的情景。
我们演员的工作是二度创作,我觉得演员的工作是“情感的搬运工”,真的是把文字的形象和情感通过我们的二度创作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我们演完之后有一种感受,真的是应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我们就像一家人,我们并没有在创作什么或是刻意演什么,而是真的生活了起来,所有主创的情感也是很真挚的,也是一家人。我想我们可能真的是把这种厚重的情感通过搬运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其实是挺自豪的一件事。
童蕾(《那座城这家人》杨艾扮演者):很荣幸能够跟那么优秀的团队在一起合作,走进唐山,在实景中去完成这么一部有意义的作品。杨艾只是众多平凡女性中的一员,但在这个角色身上,她对求生的渴望、对情感的渴望却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她不是一个站在原地等待被拯救的柔弱女性的角色,她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幸福而且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在她身上同时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性格特点,让我觉得这个角色非常吸引我,也能打动我,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很荣幸在我的表演生涯中能够遇到杨艾这个角色,我陪着她从年轻走到了年老,走到了她身患绝症,从黑发走到了白发,与她一起经历这几十年的光阴,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唐山那段历史,更让我经历了一个女人平凡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萨日娜(《那座城这家人》冯兰芝扮演者):四月,手里捧着40集《那座城这家人》的剧本,沉甸甸的,细细地品读,为字里行间的浓浓深情感动着,无数次落泪、无数次欢笑、无数次震撼、无数次地感动。感受着这一家人无处不在的温暖,感动着他们对亲人、对国家、对火热生活的挚爱,震撼着他们面对灾难的勇气和坚强。
唐山108天,无论是春末夜晚的寒意还是酷暑棚里的闷热,都无法阻止我们沉浸在创作中的快乐,每天只要在现场,我都会尽可能地去感受每一个细节,我希望记住每一个人。每天我只要听到邵警辉导演那充满活力的大嗓门,心里就觉得无比踏实。环境、服装、造型营造的真实感让我们迅速进入了角色的内心,尽情表达着人物的情感,这108天,我们共同走过了这一家人40年五彩缤纷的时光。
电视剧中每一个镜头都能让我想起当时拍摄的情景,一群不要命的影视人冒着酷暑,踏着泥泞,艰难地在瓦砾遍地的废墟上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认真创作,演员们一遍遍经历着撕心裂肺的痛,不知道流了多少泪,也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我们的信念就是做到最好,对得起40年前逝去的英灵,对得起这座经历过凤凰涅磐的城市,对得起生者这40年的岁月,对得起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知道,这108天的心血和付出太值得了,我相信只要我们面对创作真诚,面对生活真诚,我们呈现在屏幕上的点滴就会被观众感知,他们就一定会被这真诚打动。
本剧看点:温暖治愈、激励人心
宏阔的大时代,终究还是要由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折射、来演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道坎,也都探寻着自己的治愈之路,有的人寻求依靠,有的人深埋秘密咬牙苦忍,有的人直面恐惧冲破心魔,有的人难以直视自己却在看见别人的伤痛、抚慰他人的过程中抵达了自己的内心,有的人甚至用成就他人圆满了自己……这群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聚成一个家,用四十年的时间把病人的“病”字越活越淡,“人”字越活越亮。
看点集锦:
1.打不垮的小人物:灾难面前无特权,你我都是剧中人
《那座城,这家人》讲述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携手同心下的劫后余生,时代洪流中的温暖角落。剧中角色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成长,都是挣扎而艰难的。观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同为普通人的平凡,也看到了普通之下的不平凡。
2.多元化的众生像:拒绝统一脸谱化,三代同堂展风采
剧中描绘了三代人,每代人都展现了极具辨识度的精神面貌。他们之间所产生的碰撞和相互接纳,是最具共鸣感的东西,也是这部剧中最弥足珍贵的情感元素。
3.品不尽的寻常味:喜怒哀乐贪嗔痴,柴米油盐酱醋茶
《那座城这家人》说到底是一群人的成长,我们能在故事中看到剧中人物明显的弧光。从蒙昧到成熟,从盛年到暮年,从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生命的轨迹被融进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他们就像身边的朋友,经历着我们都会经历的小事。剧中的场景、细节和温度,都会让观众感到特别有“人味儿”。
4.婚姻家庭二三事:不同年代的爱情,同样坚强的女性
在剧中,我们能看到不同感情观的呈现。上一代是旧式男女关系,以王大鸣和杨艾为描写对象,他们含蓄深厚,讲究行重于言,一句承诺就是一场婚姻。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火花,才是真的浪漫。女主杨艾,是女性观众会为之动容的角色。在故事后半段,她得知丈夫的前妻还活着,毅然决然选择退出。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承担一切后果。同时,她还自己创业、做老板,她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是许多现代女性的映射,这也是该剧颇具时代性的一个表现。
5.燃不完的正能量:以大爱包容伤痛,以希望推动发展
这部剧里,中国人的精气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煤矿工人特有的看淡生死,大工业时代遗留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工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主人翁精神。在大难面前,他们以最温和的姿态,互相拥抱取暖,收获了一份家的安宁和亲情的延续。
6.停不了的大时代:既目睹夕阳西下,也见证朝阳升起
《那座城这家人》试图唤醒时代记忆,从40年中截取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8年(改革开放)、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下岗潮)、1999年(澳门回归)、2003年(非典)、2008年(奥运会)、2016年(汶川地震)8个大事件。我们在剧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影响着每一个劫后余生的人,他们努力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各自新的人生。随着中国梦的复兴崛起,王大鸣的家乡逐渐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图片由刘洪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