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贫困村变身省级美丽乡村 李佛头美得让人直点赞

来源: 大众网  作者:徐付彪
2018-09-06 18:52:42
分享:

  李佛头村干部向采访团介绍情况。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贾伟与临邑李佛头村民交流。

  采访团成员浏览李佛头村扶贫工作展板。

  大众网临邑9月6日讯(记者 徐付彪)9月6日,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全国新闻媒体临邑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临邑李佛头村,实地感受一个省定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的蜕变历程。

  站在村内新建的佛竹广场上,采访团感受到了李佛头村美丽、整洁、舒适的环境以及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村支部书记李先华介绍了本村环境卫生制度和常年保洁措施、党员干部带头包干责任制等。随后来到村级办公场所,继续就基层党建、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等内容与采访团进行深刻交流。最后,一行人到村内的黄金橘采摘园、葡萄采摘园、扶贫大棚进行了实地参观。

  “过去村子的路坑坑洼洼不说,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上随处可见果皮菜叶,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更是不少。”李佛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先华说起以前的村庄环境依旧记忆深刻。但在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下,如今的村子街道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去年来,他和村两委在镇政府的带领下,还为村里栽植绿化树5000余株,新建广场2400平方米,为村庄增添了富有诗意的墙体绘画等等。“我们村真是摊上好事了,我出去工作才半年时间,村子就大变样了,我在朋友圈发的村里的照片,同事看了直点赞,还说这哪是农村啊,简直是现代化的农家乐。”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张树恒笑的合不拢嘴。

  “变身”省级美丽乡村之前的李佛头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低,村庄破败不堪,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一直是村民们难以启齿的痛处。

  为了摘掉这顶“帽子”,临南镇党委和李佛头村两委多次考察研究,决定发挥李佛头村闲散土地、空余宅基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项目,对村内的边角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最终,项目争取到投资373.65万元,包含省级旅游扶贫资金100万,县级扶贫专项资金65万元,其他各类资金108.65万元。目前,已整理出闲散土地178.85亩,其中建设了占地12亩的四个扶贫大棚、占地45亩的葡萄基地、占地21亩的竹子基地,占地34亩的水面旱藕基地、剩余66.85亩将用于种植黄金橘。

  整个项目分为两个阶段收益:第一个阶段是果树没有进入盛果期的前两年,在树下间作花生等低株经济作物,当年可实现收益,45亩葡萄基地和66.85亩高效经济作物基地,以每亩200元承包出去,可实现收益2.237万元,再加上四个扶贫大棚6.8万元的承包费用,每年可以实现固定收益9.037万元。第二个阶段是果树进入盛果期后,葡萄基地每亩纯收入可达5320元,45亩可收入23.94万元,再加上四个扶贫大棚,每年可以实现固定收益30.74万元。项目收益按照5:4:1的比例,分别对贫困户、普通农户、村集体进行分红,前两年贫困户年均分红为1190元,进入盛果期后年均分红可达4045元。

  乡村振兴不仅要“鼓起腰包”,更要提高“颜值”。在发展扶贫项目的同时,李佛头村还争取上级资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邀请了德州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统一建设后达到了村庄净化、亮化、绿化、硬化、美化的“五化”标准。未来,李佛头村将进一步强化村庄服务功能建设,细化景观节点,增加农家院、开心农场、田野骑行等游乐项目,打造“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的乡村近郊旅游模式,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李佛头村就这样,通过建设沉睡资源开发和旅游扶贫项目,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完善基础设施,营造绿化美化亮化的乡村景观,提升了村居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摇身一变成为了村民以前不敢想的省级美丽乡村。

关键词:贫困,美丽乡村责任编辑: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