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唐山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唐山频道 >> 唐关注 >> 今日要闻

围着“地心”转 守护一座城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作者:晁瑜 刘俊民 郑岩 2018-05-14 10:03: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只腾空跃起的凤凰紧紧环绕着静穆矗立的抗震纪念碑,组成了极富唐山特色的地震应急logo。这不仅是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的形象标志,更是一种敢于公开承诺的决心。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理念,就是让老百姓对城市的安全安心、放心、有信心。为了这个目标,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者穷尽一切力量,献上一片赤诚,全力以赴做好城市和人民的“守护神”!

  高科技融入新思想,让百姓安心!

  一场灾难改变了一座城,一次大震历练了一座城。24万人殁于瓦砾,7000多家庭从地球上被抹去。这样的数据留下的除了是无尽的伤痛和遗憾,还有几代唐山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对地震的强烈恐惧和不安。

  人心不安,何谈自由、幸福和未来!“心病还需心药医”,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就是治疗老百姓心中不安全感的最佳“解药”。

  为了“驱散”这样的不安全感,我市坚定地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防震减灾工作和经济建设一起抓,把百姓安居乐业和加快城市发展看得同样重要,并为此费尽心神。

  说起唐山市目前的地震监测预测系统,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尹宝军满脸自豪。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地震前兆台网等六大技术系统组成了全市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197个各类监测台站覆盖了全市18个县(市)区的所有区域,实现了5秒钟提供地震灾害信息、5分钟提供烈度分布图,为快速判断地震致灾程度、规模,更好地服务地震应急救援、应急决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尹宝军介绍,这一系统也是目前国内地市级监测手段最齐全、最先进的地震监测系统,唐山市也因此率先成了国家重要的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

  地震监测预测的高科技原理很深奥,所起到的作用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有感地震发生时,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是后续还有没有大地震。这个时候,迅速、精准的监测系统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将信息发布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地震的基本信息,不恐慌、不害怕,正常生活。”尹宝军这样说。

  地震灾害学里有这样一句话——伤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早在1976年震后重建规划中,我市就深入研究了全市地质情况,对居民住宅、工业企业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规划,既保证了工程安全又符合地震疏散要求。日常,在大力推行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坚持对全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基本抗震设防标准严格把关,要求对学校、医院等避难场所要按照高于当地抗震设施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要人员密集工程、生命线工程尤其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由唐山市防震减灾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唐山燃气集团共同研究实施的城市燃气管网地震安全监控和紧急处理系统在唐山首先试行。唐山燃气集团科技部介绍,在不改动原有管道系统的情况下,经过改进后,与系统管道原有安全切断阀整合而成的地震阀门内部装有触发装置,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产生的惯性力达到阀门内部预设的触发条件时,阀门就会关闭,停止对下游小区供气,从而减小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个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系统目前在全唐山市有7个监测点,辐射居民用户3万多户。从2010年8月至今,真正由地震引发系统工作共2点次,达到了预期效果。

  法制化联手大宣传,让百姓放心!

  平时做好“一万”,以防“万一”,这也作为唐山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中心思想鞭策着防震减灾工作的逐步推进。

  地震来了怎么办?这是大家都最关心的问题。地震发生后,科学迅速的指挥处置和恰当及时的自助是确保安全的两大关键。为了把握住这两个关键,唐山市从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和增强社会大宣传上入手,力求让老百姓遇震不怕、临危不乱。

  法制化的进程一直在路上。早在2007年,《唐山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审核通过;2011年,《唐山市防震减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较大城市中,首部体系完备、内容完整、操作性强,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2012年,《关于加强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通知》正式出台,也开启了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的新途径;2016年,由唐山市防震减灾局主持编写的《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被审定为河北省地方标准,审定会上,更有专家指出,这一规范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法制建设是根本,搞好普及宣传更是最有效的“放心药”。在市民陈杰家中,有一个双肩背包常年放在家中的显眼位置,里面装着市防震减灾局日常发放的应急包、应急口哨和应急手电筒等物品。陈杰说:“社区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讲防震知识,讲应急方法,地震发生后,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怎么应对处置,我们都特别熟悉了,真有突发情况,也不会“抓瞎”,心里更踏实啦!”

  在唐山,像陈杰这样被防震减灾宣传感染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我市始终将其作为重中之重。为了使广大群众时刻紧绷防震减灾这根弦,唐山市不惜让出大片城市用地,在市中心区保留了7处地震遗址,以期通过这些“活教材”警示众人。同时,将唐山元素融入到常态化的科普宣传中,冀东文艺三枝花防震减灾专题文艺巡演、防震减灾知识有奖答答看、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社区、学校等“六进”和千场电影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走基层、“宣教大篷车下基层”等活动,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老百姓零距离了解防震减灾的知识、学会更好的自救和互救。其中,由唐山市防震减灾局制作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短片——《居安思危常备无患》,以“电影加片”的方式在全市各大影院播放,受教育人数达20万人次,通过大宣传、多宣传,以期让百姓的生活少一些担忧、多一些舒心。

  前瞻性催生大跨越,让百姓有信心!

  每年的清明节,来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祭扫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把遇难同胞的名字刻在地震纪念墙上,是怀念,更是警示和鞭策。这里是悲伤的终点,也是希望的起点。如今,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也是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之一。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为了让百姓在面临大灾大难时得到及时、妥善的安置,我市着力加强应急演练、避难场所建设等工作做在了“雨”来之前。

  2012年,唐山英才国际学校因为一段视频监控记录得到了无数网友的点赞。这段记录时间显示为2012年5月28日上午10时22分的视频中,全校师生用实际反映展示了面对地震临危不乱的精神状态。

  当天,唐山市区与滦县交界处发生了4.8级地震,震源中心距唐山英才国际学校只有60多公里。地震发生时,伴随着“咕咚、咕咚”的震动声,教室的桌椅在轻微地晃动,正在上课的师生们没有一丝犹豫,立即手抱头藏到书桌下面,晃动停息后迅速有序地撤离了教室,2分钟时间内,2300名学生全部安全撤离。副总校长赵春海说:“这是学校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逃生演练的成果。”

  唐山英才国际学校的地震逃生演练是一个缩影,也是全市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面“放大镜”,而前瞻性考虑防震减灾工作也是提升全市防震减灾水平的必然要求。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思想为唐山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唐山市防震减灾局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明确提出了对接中国地震局新理念、新思路,高标准建设“中国·唐山防震减灾示范中心”,这一项目也被纳入2018年唐山为民办的实事工程之一。

  为做好中国·唐山防震减灾示范中心谋划建设工作,唐山市防震减灾局郭彦徽局长亲率分管震害防御、应急管理、监测预报的负责同志,兵分三路赶赴云南、四川、浙江、江苏、山西、山东6个省,针对各自对应的业务,对标优秀省、市防震减灾管理部门的国内前沿技术系统和管理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学习。

  回到唐山后,调研组第一时间整理、完成了一份《关于赴滇、川、浙、鲁、晋开展中国唐山防震减灾示范中心建设前期调研工作的报告》,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唐山市防震减灾局的工作计划显示,为了提升全市防震救灾能力,2018年,唐山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还有不少的好点子、大“计划”值得期待。

  42年前,不设防的唐山被大地震无情摧残;42年后的今天,我市用近半个世纪的持续付出筑起了几近于“固若金汤”的防震减灾体系,牢牢守护着一座城、一群人,让这里的人们可以没有顾虑地追求向往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抗震,防震减灾

责任编辑: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