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唐山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唐山频道 >> 唐关注 >> 县域动态

沧州渤海新区借势转型由“靠海吃海”转向“全域旅游”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龚磊 徐亮 2018-05-13 15:25: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绿色环抱的黄骅大港。任英文 摄

  长城网讯(记者 龚磊 徐亮 通讯员 周汝俊 周均平 ),“五一”期间,沧州渤海新区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随后以“面朝沧海春暖花开”为主题的渤海新区旅游季全面启动,这是渤海新区在国家经济转型、提倡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把着眼点放在旅游产业上,由“靠海吃海”转向“全域旅游”的战略举措。

  沧州渤海新区东临渤海湾,有130公里海岸线,自古以“渔盐之利雄天下”,是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入海寻仙最终成功东渡的出发地,,是长芦盐场主产区,亿吨级黄骅大港所在地,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沧州渤海新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毗邻京津两大直辖市,基础好、优势多、潜力大、前景广阔。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说:“发展旅游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转型升级、走好发展新路的强大引擎,是发挥沿海临港优势、补齐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沧州渤海新区的战略选择!”

渤海之滨。任英文 摄

昔日“盐汪子”,摇身变景区

  沧州市民刘先生一家三口,歇班选择来渤海新区度假。在这里,看世博园,逛湿地,吹海风……过足了瘾。刘先生说:“这个季节出海,不冷不热,正合适,孩子特别喜欢。”

  以前的渤海新区,临海是一片片裁剪整齐的盐池,辽阔的渤海湾孕育了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晶莹的海晶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滩晒制盐工艺已落后,占地面积大、效益低,原盐产量低且不稳,荒凉的盐池成了一片片“水汪子”。

  2016年,沧州渤海新区提出推进盐场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开发,依托滨海优势,将部分盐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海盐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海盐世界”观光区、沧海文化风景区。沧海文化风景区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约15平方公里,基础建设投资总额33.55亿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为沧州渤海新区新增各类有效用地约9500亩,同时将全面进入商业开发阶段,着力建设“海洋科普、湿地净化、教育科研、商住综合服务及滨海养生”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带。其中,包括5.8公里的人造沙滩、水上乐园、大学城、中国文化城、沧南山文化主题乐园等25个科教、休闲、购物、娱乐、度假等子项目,全部投资在600亿元以上。

  原来无人问津的盐碱荒滩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升值,效益趋好,吸引首都城投等国有大型企业前来投资,狮城传媒等企业合作筹办大型沙滩音乐节等,为沧州渤海新区新增常驻人口约3万人,辐射半径达到500公里,年游客量预计达到100万人次,将快速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

徐福东渡码头。任英文 摄

  荒废煤码头,吃上“旅游饭”

  世代生活在海堡渔村的张伟说:“以前,码头这都是淤泥,周围更是盐碱荒滩寸草不生,根本想不到现在竟然焕然一新变成了旅游码头,环境好了,体验徐福出海情景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古有徐福东渡觅仙丹,今有沧海听潮观日月。去年8月沧州市首座海港旅游码头——渤海新区东渡码头投入试运营。

  据文献记载,沧州渤海新区是古代徐福东渡的入海口。2000多年后的今天,“徐福东渡”大型实景演出,再现了徐福出海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沧州渤海新区厚重的历史与绵延的文化传承。随着船舶缓缓起航,人们仿佛被表演带入了真实的历史情境中。

  东渡码头的前身是黄骅港河口港区千吨级煤炭码头,始建于1984年,是沧州第一个自有海港码头。然而,随着沧州渤海新区的跨越发展和20万吨黄骅大港的建成运营,该码头因吞吐功能偏弱、环境制约等因素,不再承担货运功能,沧州渤海新区管委会决定将其提升改造为旅游码头。项目投资超1.2亿元,一期建设项目包括48个泊位,以及港池、码头上下客区、博物馆、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文化旅游纪念品展销广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设计年客运量为20万人次。二期工程也正在筹备开工。

  昔日近于荒废的煤炭港已悄然变成集客运、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码头,与规划建设的黄骅港游轮码头,将形成呼应之势。东渡码头是一个水上浮动码头,随着潮汐涨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大海的气息。

  据沧州渤海新区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杨勇介绍,改造提升后的东渡旅游码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是华北平原直至晋、陕等广大腹地区域游客海上旅游最便捷的出海口。

渤海新区湿地。任英文 摄

  旅游催生态,外资接踵至

  如今的渤海新区,发展飞速,有金山银山,也有碧海蓝天。走进黄骅港煤炭港区,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一片绿色映入眼帘,湖水波光粼粼,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反而感觉这里是一片“海上花园”。这,改变了很多人对煤港“黑漆漆”的传统印象。

  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一个开发区,长期以来倚仗工业谋求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内的工业企业积极转型,朝着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前行。

  以储运煤炭为主的黄骅港煤炭港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作之中,不断探索推进生态港口建设,通过自主研发、综合治理,创新清洁生产工艺,实施了堆场防风网、压舱水回收、干雾除尘、翻车机洒水改造等环保项目,实现了对整个作业流程的全过程扬尘治理,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煤港界的煤尘问题,港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为全力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单位、创建3A级景区,神华集团在港区规划建设工业旅游绿色观光通道,聘请高端规划设计师设计建设人工湖,景观带,为迎接一批批游客的到来做好准备。目前,像这样的企业在沧州渤海新区有很多,如沧东电厂海水淡化、达力普,鑫海等企业,均将旅游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倒逼自己改善环境、生态,既增加了企业效益、提高了企业知名度,还吸引外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新欧”(黄骅—新疆—欧洲)国际班列和黄骅港至东南亚国际直航航线开通,黄骅港先后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英国威勒比房车、瑞士科莱恩新材料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纷至沓来。2017年,沧州渤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89.8%。

  2017年,沧州渤海新区被列为河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沧州渤海新区以此为契机,以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做好海洋观光游、特色小镇游、生态农业游、历史文化游、美丽乡村游、绿色工业游开发,到2020年,域内A级以上景区将达到20家以上;全域旅游发展实现“2211”目标,即累计完成旅游及相关产业投资2000亿元,接待游客总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通过拉长和丰富旅游产品链条,增加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对年度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0%以上;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引擎,由靠海“吃海”转向全域旅游。

关键词:全域旅游,转型,渤海新区

责任编辑:张光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