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唐山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唐山频道 >> 健康 >> 健康资讯

中医专家提醒:秋在伏中需谨慎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史爱华 2017-08-10 15:57: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但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孙惠敏主任中医师这样提醒大家:立秋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立秋并非处暑。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大家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秋老虎”仍然相当厉害,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立秋与三伏同在,需注意起居

  立秋前后还处在三伏天,高温多雨,湿热之邪正盛。但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由生发、疏泄向收敛、闭藏转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顺应阳气的舒长,宣肺气,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益处。

  立秋与末伏重叠,须适当降温

  立秋之后,在天气依然炎热的情况下,大家可以继续选择电扇、空调、凉席等降温工具来解暑降温,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尤其在天气早晚不太热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应用频率或时间,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颈肩腰腿疼痛等症状。夏天一些“空调病”的防范措施仍需注意。

  立秋尚在末伏中,不适合大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调养十分必要,但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补养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食材当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润肺生津等作用为主,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鸭兔牛肉、鱼虾、红豆、绿豆、薏米仁、冬瓜、百合、银耳、蜂蜜、芝麻、莲藕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立秋之后,需养阴润燥调畅情志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气候逐渐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症”。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

  肺生津为基本原则。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表现在生理方面则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像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问题等。当出现此类现象时,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

  立秋后适当锻炼

  立秋节气后其实是锻炼的好时节,此时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的开始阶段,所以相较于夏天要适当增加运动量,但不宜过于剧烈。运动应以轻松平缓为宜,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微微发汗即可停止,保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目的是增强机体适应抵御秋冬寒气的能力。

  至于期待的“暑去秋凉”,还得耐心地等待!(史爱华)

关键词:中医

责任编辑: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