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工程助推滦县上尤各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唐山滦县上尤各庄小学。张晓君 摄
长城网唐山7月12日讯(张晓君 记者 张光明)建校于1947年的滦县榛子镇上尤各庄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基因”显明的国办农村完全小学,实行义务免费教育,现有幼儿园大、中、小班3个,在园幼儿82名;1至6年级普通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399名;学生分别来自学校周边的上尤各庄村、西营村、北营村和西新立庄村。 尤小坐落的上尤各庄村,位于滦县、丰润、开平三县区的交界处,是一片“革命的热土”,具有纯正的“红色基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和中国共产党冀东特委、丰滦迁联合县开辟的边区根据地就在这片区域内建立;李运昌、李楚离等冀东党政军主要领导,周文彬、丁振军、胡志发、陈群等丰滦迁地区军政领导经常在这个村里进行革命活动。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上尤各庄村做出了很大贡献,从这个村走出去参加革命的军人有很多,其中38人为国捐躯,现在这38名革命烈士就长眠在村西的冀东塔山烈士公墓里; 1940年8月1日,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在攻打金庄、摧毁敌人炸药库的战斗中,为追击并歼灭溃败的日本鬼子,壮烈牺牲在尤各庄;上尤各庄村的乡亲们更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支持革命斗争,先后有7人被日、伪军杀害;但杀头吓不倒上尤各庄的革命群众,他们前仆后继,继续支持革命斗争,在为部队补充兵员、粮食、衣被,掩护党政军干部、保护军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让学生们永远铭记这段辉煌的红色历史、知晓这些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英雄、爱社会主义,上尤各庄小学从实际出发,启动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系列工程,通过六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英雄小学”和“红色校园”。 2015年9月,上尤各庄小学确定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校园文化主题,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和学生德育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的红色主线。 依托尤各庄是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烈士的牺牲地和冀东革命根据地的独特历史,2015年10月,上尤各庄小学启动了“英雄墙”建设工程,制作了包括李大钊、李运昌、周文彬、包森、杨十三、节振国在内的本土革命家、抗日民族英雄的画像和人物小传悬挂在学校的房山上,并将小英雄雨来、王二小、刘胡兰,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的英雄事迹图文并茂地悬挂在教室的外墙上,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让“红领巾永向党”。 2016年3月,上尤各庄小学启动学校更名工程,向滦县教育局提出了把校名变更为“节振国小学”的申请,目的是“弘扬节振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学校更名的历史依据,学校自筹资金3万元,拍摄了20分钟的电视文献片《追踪节振国烈士的殉国之地》。本片通过记者实地探访、查找史料、走访村民、采访文史专家(学者)等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节振国血沃尤各庄的历史故事。 同年8月,上尤各庄小学开始策划节振国烈士雕像、纪念碑和文物馆的筹建工作。通过积极沟通英雄后人,与节振国的女儿节凤兰、儿子节凤生、孙子节可歌建立了紧密联系;英雄后人们、节振国亲密战友的后人和众多文史专家均表示,将全力支持学校的相关工作,尽最大努力向学校捐赠节振国烈士的革命文物; 为让“冀东革命历史”和“红色校园文化”走进课堂,2017年1月,上尤各庄小学启动了以冀东革命史、滦县革命史和滦县英雄谱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编写工程。 通过专家、学者大半年的努力,一套多达157千字,由100课组成,供一至六年级使用的“红色”校本已经编写完成。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英雄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上尤各庄小学下一步将精选榛子镇籍的革命英烈和在解放榛子镇的战斗中牺牲的外籍英烈13人,来命名13个教学班,并对这13个教学班进行授牌,以此来激励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发读书。 |
关键词:工程,小学,校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