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成立 未来如何发展?
导语:为支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与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12日在北京宣布成立。未来该平台将探索三地大数据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成立 12月12日,2016年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在本次活动上,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正式成立。该平台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发起,联合了京津冀三地高校、产业联盟、产业链企业等各方力量,以实现资源共享。 首批参与平台建设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和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等组织,以及京东、滴滴出行、360等大数据企业。该平台将探索创新三地大数据人才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流动与共享、大数据人才创新试点示范等,为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中关村持续引领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区域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目前,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规模已超过700亿元,围绕数据中心、大数据工具、平台和数据创新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而河北、天津则成为重要的综合支撑、承接区域。 未来,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创新将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开放、数据交易、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不断支持企业创新大数据应用和商业模式,聚集全球大数据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大数据产业领军企业,构建最具活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高地。 2016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正式发布 《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明略数据、网智天元和数据堂共同制作,首批收录了北京(779家)、天津(66家)和河北(21家)共866家京津冀大数据企业单位,展示了京津冀大数据在基础架构、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和支撑服务这四大产业链中的分布和企业名录。 京津冀大数据企业数量7年翻番 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发布的《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显示,2016年京津冀三地大数据企业数量达875家,与2009年的350家相比翻番有余。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同日宣告成立,平台将促进京津冀大数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资源共享、监测评价和试点示范。 大数据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能为京津冀发展做什么? 实时防控金融风险、洞察感知游客偏好信息,甚至进行团伙犯罪预测——在高峰论坛上,业界专家们展示了京津冀区域大数据丰富应用潜力的一角。产业地图显示,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布局方面以应用服务类大数据企业占绝对主导,约占72%,其次是基础架构类企业,约占20%,数据资源类大数据和支撑服务类大数据企业尚处于起步发展进程中。 (据河北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日报综合) |
关键词: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