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手机用户出现。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总数接近12亿人,当年第三季度国内活跃移动设备总数达5.9亿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大规模普及,以及随之衍生的大量应用服务产品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移动技术伴着时代浪潮,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面貌。三、四十年前人们不曾想过拥有“数字生活”,而如今“微时代”的印记已悄然烙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我们回望曾经的生活片段,不难发现,人们的交流渠道、生活习惯、娱乐方式已然发生惊人的变化。
游戏机从台面到便携——上图:孩子们在福建省玩具评比展销会上津津有味地操纵电子游戏机(摄于1985年5月);下图:一名男士在北京地铁张自忠路站内玩手机游戏(摄于2013年11月23日)。
老年生活有了时尚元素——上图:云南和顺归侨老人在下棋,棋艺活动是他们的休闲方式之一(摄于1983年3月);下图:天津市老年人大学专门制定了“网上购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基础操作”课程,一位老年学员在课堂上将使用平板电脑的难点用相机拍下,预备日后温习(摄于2012年11月23日)。
饭桌文化的变迁——上图:顾客在北京东来顺餐厅内吃火锅(摄于1957年);下图:顾客在北京一家烤鱼店内围着餐桌各自玩手机(摄于2013年11月27日)。
别样的课堂——上图:北京景山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学习(摄于1979年5月);下图:天津首套iPad互动教学系统投入使用,学生在此系统上完成课堂作业(摄于2013年9月24日)。
无处不在的影院——上图:辽宁沈阳市民在观看露天电影(摄于1994年8月);下图:三个小女孩在泉州出发的列车上对着两台iPad看电影,乐得合不拢嘴(摄于2012年1月25日)。
“看”孩子VS“拍”孩子——上图:在北京中山公园的儿童游乐场里,家长在一旁等候乘坐游艺项目的孩子们(摄于1964年3月);下图:在北京崇文门一大型商场门口,家长用移动设备拍摄乘坐旋转木马的孩子们(摄于2013年9月8日)。
与“人”互动VS与“机”互动——上图:演出空闲,演员们在后台交流经验(1959年10月整理);下图:一名演员利用排练间隙在后台看手机(摄于2013年4月11日)。
用“心”记录VS用“芯”记录——左图:一个小学生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观看升国旗仪式(摄于1993年10月1日);右图: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用手机拍摄降旗仪式(摄于2013年9月5日)。
“数字”地铁——左图:乘客乘坐北京地铁2号线(摄于1984年9月);右图:乘客在地铁乘车途中使用各类移动设备打发时间(摄于2013年10月28日)。
屏幕上的童年——左图:放学后,孩子们在上海某处院子里跳皮筋(1974年8月);右图:两名北京孩子们在电子触屏设备上玩游戏(摄于2013年6月1日)。
“照相馆”也移动了——上图:哈尔滨铁滨照相服务部为顾客拍照(摄于1981年6月);下图:两名贵阳的小女孩在春游时用手机自拍(摄于2011年4月2日)。
“换一换”VS“按一按”——上图:第一次见面的上海作家赵长天(左一)等与台湾女散文家简贞(右一)等相互交换名片,互留通讯地址(摄于1992年8月);下图:一群年轻人通过微信“一起按,加朋友”的功能添加彼此为好友(摄于2013年11月30日)。